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刘志国 《北方经贸》2010,(10):35-37
基于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的现状,采用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深入探讨了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发现:推动我国政府行政成本不断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行政人员数量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期内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但其影响会随时间逐步加大,行政人员工资及物价水平对行政成本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国债发行的增长是必然的。本文采用ADL模型、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国债与我国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国债对财政收入的滞后弹性比较小,对增加以后年度财政收入的效应不高,应该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3.
为明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在检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后,应用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模型考察1990-2008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不同省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消费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省域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财政收入和GDP是反映区域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变量与样本数据说明及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实证研究,得出成都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关系结论并提出两者和谐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十年前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弱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却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正常性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对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财政超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关键,因此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热点。文章将以山东省为例,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收集整理1978—2014年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程度进行探究,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商》2015,(12):207-208
本文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分析,考察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人均投资、人均财政支出与人均GDP的关系,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均投资、人均财政支出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我国人均GDP一直伴随空间集聚的过程,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投资对我国各省市的人均GDP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3我国省域间人均GDP增长的空间效应是通过扰动误差项的传递来表现的。4处于人均GDP高高集聚区的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处于人均GDP低低集聚区的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8.
《商》2015,(16)
本文从2008-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搜集18个地市人均GDP并以此为指标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以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市为增长极连带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作为一个内部区域经济个体,通过分析河南内部四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进而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8~2009全国 32 个省份的数据,以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为工具,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这三个解释变量,分析它们对我国财政收入的显著影响,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为调整我国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决策提供借鉴依据,实现国家财政收入总量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0.
袁琛钦  李爵  刘文龙 《中国市场》2010,(44):10-11,21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选择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消费、人均投资、第三产业产值等。通过对多重共线、异方差、自相关的处理得到了最终的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进行了经济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非常接近,因此以模型形式为依据,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经济合理较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8):187-188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的关系,通过计算全局的Moran’s I指数和局部的Moran’s I散点图确定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10年到2015年空间相关性的全局Moran’s I指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量模型验证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建立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乡村非农就业人口、城市地均生产总值、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等四个因素对我国农民收八的影响进行回归模型并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达到预测未来农民收入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更为重要。空间统计分析表明,除了区域科技经费投入、产业结构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外,相邻省域之间的空间近邻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产出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省域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说明我国区域的创新产出能力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分布为主,显示出了创新能力集群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从利用外资水平视角,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与利用外资水平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外资在华业绩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在长期内,财政分权会提高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而短期内财政分权对外贸依存度的作用不显著;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可提高外贸依存度水平,而在长期中却会降低外贸依存度。分析表明,财政分权引致的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产生的鼓励FDI和出口的激励,经济增长及其促成的FDI及贸易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内需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是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外贸依存度之间动态关系产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基于197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使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均起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模式背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以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为主的加工贸易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中国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呈互补关系,因此,提高资本密集度、鼓励创新、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对提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跃生  程华 《财贸研究》2019,30(4):56-70
利用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实证研究出口退税、城市贸易开放程度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最终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且这种影响在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城市中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贸易开放水平高的城市中,出口退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存在两种影响,一是出口退税本身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二是出口退税通过促进出口贸易间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但最终的影响结果是正向的。因此,在中央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开放程度,以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内资本流动受限阻碍了内需的形成导致内外失衡问题越发严重。本文基于Campbell-Mankiw永久收入模型从私人消费和净产出关系角度测度资本流动程度,并采用混合OLS、GMM和Swamy's随机系数模型等计量方法分析其入世前后的时序和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总体资本流动水平低于主要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多数省份资本流动程度较低且区域差距较大,其中长三角地区的资本向其他区域流动的水平最低,"入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影响有限,然而它对各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入世"后私人消费和净产出相关程度上升的区域其资本流动受限明显且幅度有较大上升,而私人消费和净产出相关程度降低的地区其资本流动略有改善,但其改善幅度远低于其他地区资本流动恶化的幅度。  相似文献   

20.
提高现代流通业的效率,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文章首先从投入、产出方面构建了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我国30个省市流通数据,运用GRA-DEA(灰色关联-数据包络)混合模型对我国现代流通业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公路里程、铁路里程、R&D经费是现代流通业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2010-2012年我国现代流通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规模效率逐年上升;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现代流通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相对合理,已达到效率最优状态,辽宁、浙江等省市流通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组合,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