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分析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 ,认为定期性是华北地区集市交易的一个显著特色 ,并得出以下结论 :1、临近集市的集期安排方便了人们的交易 ;2、华北地区内各省区之间集期有显著的差异 ,导致这一差异有着内在的社会经济原因 ;3、各地集期的平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 ,但并没有改变各地区的特色 ,更谈不上突破定期性的限制 ;4、庙会有着不同于定期性集市的集期安排 ,使庙会与定期性集市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他们共同构成了集市网络整体。由于集期安排的这些特点 ,自明清至民国时期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华北地区表现得越来越完备的基层的商业流通网络  相似文献   

2.
<正>许檀教授是一个有明确研究计划和细致推进目标的学者。自1986年发表第一篇华北商业城镇的论文《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1))以来,她已经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88年,许檀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山东农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各类商品流通状况进行细致考察,描绘出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社会经济史力作。  相似文献   

3.
樊铧 《经济地理》2001,21(1):90-94
庙市是伴随寺观的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定期定性质的市场单元,在对中国城市市场空间结构,特别是历史时期上的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庙市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都,其庙市所形成的商业结构体系在城市的商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民国年间北京城庙市的时间和地域结构的分析,进而对其形成的商业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集市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乡村集市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济人类学研究范围通常以小型社区为主要单位,而集市作为农村的基层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我们可以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集市为一个切入点,通过研究乡村集市更好地研究农村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讨论的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和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尽管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明清长江中游的市镇进行了研究 ,但系统研究该地区市镇类型的论著尚未发现。大体上 ,可从市镇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规模、经济功能等四个方面 ,划分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十分完备。市镇类型的划分 ,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考察市镇的发展历程 ,并对市镇在区域市场网络中的作用和特点作出准确的历史评估  相似文献   

6.
江苏“金陵画派”至今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 第一历史时期是明清之际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第二历史时期是在近现代(民国至解放后),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八家”(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杨建侯);第三历史时期是当代(解放后至今)以喻继高为首的发展期的“新金陵画派”诸家。  相似文献   

7.
集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陕西、苏北 等 地区取“约时群集”之意称为“集”;南方如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称为“墟”,则 取“以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意①;而江南的苏、浙地区则称之为“市”; 其 他如四川一般称为“场”,云南有些地区称为“街子”。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然条件、 风土民情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地集市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从与江南 、华南等地的对比中,探究华北集市的特色。    一、华北地区集市受宗族势力影响较弱。集市是人…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湖北省国家级非遗呈现以武汉及周边地区和宜昌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省级非遗则表现出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单核"结构。  相似文献   

9.
张亚威 《新经济》2013,(5):62-63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系列之塘尾村【颁奖词】塘尾村现有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0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村落格局、传统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古村的一大特点。村内的明清建筑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再加上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使得塘尾古村成为了研究古代村落规划、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家族集聚地等方面的一个上佳范本。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在研发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对我国区域研发能力差异进行定量化分析,本文引入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相对规模、研发人员相对规模、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相对数量、授权专利相对数量、技术市场相对规模、新产品产值相对规模等指标,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各省区研发能力差异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昕 《经济论坛》2005,(20):34-35
杭州市镇是宋代以前由军镇和草市发展演变或撤县改镇的产物。至北宋时,杭州市镇实现了从形态到性质上的全面蜕变。宋代至明清时期,在长江下游平原上,市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这一进程显示出人类聚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等单一或综合社会因素的作用中,经济因素逐渐强化,非经济因素逐渐弱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网络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并奠定了赣南粤边经济区的基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赣南农村墟市数量锐减,逐渐走向衰败,但农村集市体系并未突破.其经济功能逐渐向着部分或完全取代社会功能方向发展.墟市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墟市发展仍存在不稳定性.由于近代社会变迁的制约,赣南市场近代化走入了后续中的困境,表现了滞后的特点,限制了商品经济在当地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4)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沟通了江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随着南北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京杭运河区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基本经济区,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区域市场。明清时期的晋商在这一区域的活动频繁。晋商在京杭运河区域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运河区域社会发展变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京杭大运河在晋商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同乐 《经济论坛》2014,(2):176-176
正牙商也称"牙人",指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收佣金的居间商人,在华北地区又有"牙纪"、"经纪"、"牙伙"之称。学术界对民国时期牙商的相关研究较少,已发表的期刊论文为数不多,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涉及其内容有限,系统探讨牙商的学术著作更是付之阙如。张彦台的《蜕变与重生:民国华北牙商的历史演进》(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一书,以学界长期忽略的民国时期华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后,商品经济从封建经济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由于可垦荒地的减少,传统农业资源业已充分利用。因此,人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尚未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此期就成为我国在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基础之上,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与落后的西北地区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地区是如何在明清我国传统农业已达到顶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作出反应的。这是治明清社会经济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明清时期,虽然总的情景是…  相似文献   

16.
清代苏北集市镇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兴盛 ,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 ,并不断得到发展。这些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集市镇构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网络体系 ,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一部分 ,而规模较大的集镇大多分布在漕运、盐运河道周围和东部沿海地区。苏北地区集市镇的兴盛和发展促进了苏北地区的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 ,有利于维系小农经济的再生产。但与江南地区的市镇相比 ,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多是流通型集镇 ,发挥着商品流通职能 ,在其周围并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因而其发展水平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都要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近代华北棉花流通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近代社会经济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北方经济的研究仍很薄弱。本文以抗战前华北地区棉花流通系统的形成和完善为对象,探讨华北近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所产生的作用。 一、棉花流通系统的形成 一般讲产量增加和流通范围扩大促使某种商品流通系统的形成。往往前者是主要原因:因为产量增加后产品可扩大流通围,进而逐渐发展为运销系统。江南棉花流通系统就是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以国内纱厂为主要对象发展起来的。华北流通系统则恰恰相反,国内外需求量猛增刺激天津章先成为以出口为主的终点市场,随后华北各棉区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构成了由终点。中级和初级市场组成的棉花流通系统。  相似文献   

18.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的会社组织发生于战国两汉,此后不断发展,至明清则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城乡间形形色色的会社,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体系更加复杂化,并在社会运行和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的影响。但学术界对明清会社组织的研究,看来还不够充分。这方面较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相对于城镇地区的行会、商会等会社的研究,对乡村地区会社组织的探讨一直比较缺乏。我国学术界历来对经济、宗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十分关注,已有大量的论述,两相比照,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为数不多的涉及明清会社的著述中,对会的探讨较多地属于描…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关于资本存量估算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估算资本存量时所采用的投资流量度量指标入手,对以往研究是否包含土地要素这一相对模糊的问题进行了判断。然后,基于现有的土地数量(面积)统计数据,讨论了估算土地价值量形式的必要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并对土地资本与土地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一级土地市场估算土地价值的探索性方法,并给出了全国层面、省级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土地价值估算结果,从增长趋势和地域分布的角度印证了土地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历史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三个高潮 ,一是秦汉时期 :一是唐中叶以后至宋代 ;一是明清时期。随着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工商各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了 ,适应这一趋势 ,高利贷资本中的资本性经营性放贷也随之增加① 。虽然与一般生活消费性放贷相比 ,这种放贷的利率一般要低一些 ,被拖欠的风险也要小一些。但是因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存在 ,这种放贷的风险也同样是存在的 ,为了降低风险 ,扩大信用市场 ,一方面 ,封建政府制订了一些政策和法规 ,限制过高利率 ,惩办拖欠 ,或者减息降利、免除陈年旧欠 ,以促使债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