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金融月报     
权威观点周小川:考察外储增长不能只看顺差和FDI针对经济中存在的热钱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目前表示,外汇储备增长有很多原因,只看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服务贸易和经常账目下的收益项目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定要注意改善、优化经常项目出口结构,尽量扩大经常项目中的劳务和服务贸易出口。一、经常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比例达到70%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1.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27%,比2005年上升1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继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货物贸易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占比最大,对外汇储备增加额的贡献率达65%…  相似文献   

3.
孟洁 《青海金融》2012,(3):24-28
近年来,“热钱”不断流入境内,在我国经常项目已经放开而资本项目部分管制的背景下,“热钱”借便利化程度高的经常项目跨境流动压力日益增大。为准确把握顺收顺差发展变化趋势,更好地监测和分析本外币转换及资金跨境流动的规模和动向,控制其潜在风险,本文对陕西省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偏离问题进行了调研,结合汇率、利率、外汇存贷款等方面,试图解释经常项目项下“热钱”的来源和各项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汇》2006,(6):15-17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其中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湖北省贸易项目结售汇与进出口同比增减不同步,结售汇顺差超过进出口顺差.为了摸清其原因,我们对湖北省今年1-6月贸易项目结售汇顺差大于进出口贸易顺差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外汇收支差额与外贸进出口差额的关系密切但并不能直接对应,从1998年外汇外贸领域出现的“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现象到2003年开始的“贸易结售汇顺收大于顺差”现象,引发了“热钱流入中国”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的争论。本文在分析现行结售汇制度在资本流入管理存在漏洞的基础上,提出争论“贸易结售汇顺收大于顺差”现象本身正常与否并不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外汇供求关系、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步艳红 《银行家》2012,(5):31-32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伴随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直接体现为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进出口贸易巨额顺差一直是国际社会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口实。六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累计升值32%,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8%,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升值预期也直接导致了国际收支的进一步不平衡,外汇储备同期增长4倍。自2011年第四季度,人  相似文献   

8.
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等增加推使着人民币走向不断升值的道路。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国际贸易方面带来的影响日趋显著。由此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环境下,对该问题的研究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国外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进而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和中美两国经常项目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大幅增长先于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增长,美国充当国际商品“最后需求人”的角色是导致国际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上半年焦作市外贸进出口顺差770万美元,而同期外汇管理部门统计的贸易结售汇顺差3144万美元,相当于同期进出口顺差的4倍多,结售汇顺收大干进出口顺差2374万美元。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就意味着贸易项下外汇收支异常,大量的非法资金跨境流动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观察者都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原因归结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即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导因素的经常账户顺差和由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显然,货物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的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性增加的基础性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  相似文献   

13.
评论     
《中国货币市场》2013,(2):75-75
方文:贸易融资一定程度解释“热钱”变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方文在第二届中国贸易金融年会上表示.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在外汇形势判断上非常重要。贸易项下引起的资金变动与进出口实物差额的很重要原因是贸易融资变化。当利率、汇率变化对资金流入有利时,贸易融资方向就会出现反向变化.这种变化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从这个角度看不能说是”热钱”。2012年上半年特别是年中,外界有资本流出的担心,但贸易融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多年呈现"双顺差"。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55%,已是连续五年呈现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虽然下降了84%,但仍达100亿美元,外汇储备额10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0.22%。而最近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数据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2007年1-6月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2%。外汇储备额在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继续呈高增长态势,2007年6月末已达到13326亿美元,比上年底又增长了24.97%。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也因此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积累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即同时出现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其中经常账户顺差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所引致。仔细检查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数据,人们可以发现,中国金融账户平衡有着显著的波动性;贸易顺差对经常账户顺差的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经常账户顺差中来自投资收益的比重在上升。进一步推论,投资收益逐渐成为经常账户顺差的一个重要来源,而经常账户顺差是官方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由于投资收益顺差直接来自于中国国际投资净头寸,其中官方外汇储备是最重要之构成,所以,外汇储备积累所产生的收益也成为自身不断增长的一个新来源。  相似文献   

16.
如果对我国历年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05年的顺差增加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常项目收支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等四个部分构成,2005年这四部分的变化均对经常项目顺差迅速扩大产生了推动作用,但货物贸易顺差增加是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0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上半年国际收支数据。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依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但是相较去年同期.顺差大幅收窄。而9月份.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明显增长表明外汇正在加速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度由于金融危机而偃旗息鼓的热钱,在经济慢慢复苏之际,又卷土重来加入WTO以来,中国遵守允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随着贸易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加。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位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一)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一方面,我国九十年代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使得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连年大幅攀升,2010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3,06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资本和金融项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我国国际收支仍呈"双顺差",但顺差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大量"热钱"涌入,使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影响。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联系,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