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是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同处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中国美数字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对寻找解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意义重大。现阶段,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是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美两国均处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具备各自的产业优势及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海彦 《云南金融》2012,(10):48-48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全球经济论坛8月22日表示,自论坛5个季度前开始“全球信心指数”调查以来,对未来12个月的全球经济状态的信心指数目前处于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2011年,金融危机的阴茬似是退去.但连成的深层次影响却持续发酵。奎球经济在阴晴不建中继续前行.相比前几年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基本背景和基调。作为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美国市场复苏疽软,二旋表退的担忧甚嚣尘上,债务上限的不断提高.预示美国经济未来恢复的不确定性和难度不域。抱固取暖.共度危机的政盟各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淖,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度政洲各国“结盟”的基石,欧元区未来前景充满雯数。其他各圆,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和发展势头超越政美,相对发展速度领跑主要大国,但通胀伴生.依然侵蚀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而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变为其发展之路平添更多脆弱色彩。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为核心特征的滞胀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滞胀风险的成因发现:经济基本面、政策面、结构性因素和预期共同驱动通胀高企,持续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使核心服务价格成为美国通胀中最“顽固”的部分;在全球总供给“逆风”的时代,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短期看,全球滞胀风险会降低新兴经济体的产出,恶化其债务情况。随着金融动荡从外围国向中心国传导,滞胀风险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中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面临趋势性下移,低增长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面对全球滞胀风险的外溢效应,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防范中心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将扩内需放在首位,着力应对“滞”的风险,促进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总结和反思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探讨舒缓危机冲击的应对方略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拟于2009年7月3~4日于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全球智库峰会”。本次峰会将邀请全球著名政要、学者以及200-300家国际知名智库和世界500强企业领袖为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6.
低碳金融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剑  徐锋 《现代金融》2010,(8):33-34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不论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于金融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抓住机遇.积极探索低碳金融模式更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夕和随后的危机管理过程就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但“可悲的是,一些经验教训似乎已经被忘记了而其他的经验教训则被否定了。”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模式,降低未来全球爆发更多经济和金融波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三十人小组(G30)将“投资时间区间”作为2012年的研究课题,形成《长期融资与经济增长》报告。报告旨在测算未来全球长期融资需求的规模,发现影响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融资进而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促进长期融资的五个目标以及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融资》2009,(2):69-69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说,尽管最近出现经济增长放缓,世界其他经济体遭遇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仍将继续发挥关键性的稳定作用。他说:“此刻中国能够为全球稳定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自身经济的良好增长,在中国已经出现国际贸易下滑的情况下,这将不会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政府为刺激国内经济做出的努力值得欢迎,对未来一段时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可实现的经济增长水平、投资规模,既是过去增长和经济实力积累的一种延续,又受未来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全球结构性调整、国内发展方式转变、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化解以及宏观调控改善等进程的约束。“十二五”时期将是一个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动,国内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环境也有诸多不确定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在盘古智库2016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享会上,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张明从货币角度分析了全球的经济形势,他认为:“一是不要对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反弹过于乐观,二是目前不要投资黄金,黄金价格在未来一至两年很可能触底,三是未来的市场动荡可能会加剧,可适当增持美元,持币观望,四是关注负利率引发的新的全球货币套利机会。”他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的IPO规模占到全球IPO规模的1/4,沪深两市募资金额达到10016.32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显著提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预计未来企业直接融资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5月9日,由交通银行《新金融》期刊主办的2009年交银国际经济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和上海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全球经济的困境与转折”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比最差时期已有明显好转,未来经济像前期直线下降的可能性较小,但全球经济衰退尚难言已经见底,能否就此走出困境仍待观察。不可否认,本次金融危机将对未来世界经济、产业、金融格局、监管体系、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
自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以来,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日趋复杂。2011年初人们普遍担忧经济偏热和通胀失控,4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市场转而担忧经济可能超调或经济运行可能“硬着陆”,要求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渐强。在与通货膨胀苦斗了半年之后,货币政策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入世”将大大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然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挑战,尤其对中国的金融业而言更是如此,我国的金融业中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重在70%以上,分析其现状,前瞻未来,探索对策,迎接“入世”,是我国金融业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罗宁 《金融博览》2014,(5):42-43
今年1月美联储正式开始缩减购债规模,新兴市场面临新一轮的冲击。美联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警示,许多新兴市场“蕴含着重大的经济和金融脆弱性”。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跃升为全球主要增长引擎的新兴经济体,未来面临的考验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7.
新视角: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外汇》2006,(8):12-15
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和国际收支失衡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大变数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风险?如何解决全球性失衡?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主办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一问题,《中国外汇》特摘编研讨会主要观点,并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观点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点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快速突破100/桶重要关口,并创下两年来新高的事实,不仅让市场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们大迭眼镜,而且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要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未来前景再度绷紧了神经。人们担忧的是,受到油价飙涨而强烈推动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会日趋恶化,发达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将受到挤压,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可能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当全球金融市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时,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重要支点的中国,在2008年11月8日终于出台了“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以期稳定金融市场和消费信心。减缓出口下降所带来的冲击。尽管这个将财政政策基调由“稳健”调向“积极”、将货币政策基调由“从紧”调向“适度宽松”的经济刺激计划得到世界性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既可聚集大量国际金融资源,又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前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正朝着均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形成“三足鼎立”“全面开花”的新型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