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日本于1961—1970年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以深圳市为例,详细分析了深圳市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深圳市实施该计划的路径选择: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日本于1961—1970年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以深圳市为例,详细分析了深圳市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深圳市实施该计划的路径选择: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时代金融》2012,(34):20-22
<正>分析人士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现有的城镇化水平低于日本1960年65%的水平,中国可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日本经验:增收兼顾社会发展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和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等来复苏经济。朝鲜战争带来了空前的"特需景气"。从1946至1955年的10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2%。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借鉴日本在与我国相似经济阶段所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增加收入与扩大有效需求的关系、缩小城乡、地区及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发展由注重"强国"转向"富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策略和路径,切实制定并实施中国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使人民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相似文献   

5.
柳光强 《财政监督》2013,(12):69-70
本文认为,事关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秩序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三角困局”.并对这一困局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一困局导致深化收入分配政策大打折扣的问题.本文提出收入分配改革要统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收入分配秩序三个方面的政策,“跳出收入分配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以财税改革作为突破口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洁 《上海保险》2012,(6):43+56-43,56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文化部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旨在调整区域布局,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由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负利率政策成为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常规操作手段,由此引发的收入分配效应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理论分析了负利率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渠道,并基于日本2016—2020年的月度数据,构建FAVAR模型实证检验日本负利率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日本负利率政策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储蓄渠道,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结构,不断拉大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差距;二是资产价值渠道,通过财富再分配,加剧财产性收入分配失衡。然而,日本负利率政策通过收入构成渠道和就业渠道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缓解效果微弱,无法有效改善日本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因此,对于负利率环境,我国应密切关注对日本和西方国家负利率政策影响收入分配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负利率政策一旦逆转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把控好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避免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当举国上下讨论如何解决分配不公的时候,一些人提出了一个收入倍增计划,具体措施是提高最低工资,降低企业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个议题很有吸引力和迷惑力,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把当前的分配问题归结为工资率和积累率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观察角度是颠倒了分配问题的因果关系,转移改革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赵梦 《西南金融》2023,(3):84-95
数字经济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优势,以经济双向增长、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窄而不均、地区收入分配两极化现象突出、数字人才要素支撑力缺失等堵点存在,制约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此,面向“十四五”时期,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发挥“政府+产业”双轮驱动,助力经济“脱虚向实”;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技术底座”;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先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循序渐进”;厚植数字人才竞争优势,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相似文献   

10.
一、新经济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全面完成。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然而,如何才能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本人认为当前关键应该着力提高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占比.  相似文献   

12.
《现代商业银行》2011,(9):11-1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目前表示,从宏观经济环境上看,当前是一个很好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具体而言,下半年应当在加快“三农”发展、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以及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继续发力。第一,未来“调结构”的一个重点是发展农业,改变原先供给不足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把不合理的投资增速压下来,提振消费。第二,要素投入结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有关企业激励理论,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激励理论和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概述分析,总结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激励手段的主要特点。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形成条件和当前收入分配方式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解决的两上问题。最后基于内、外部制约条件分析,提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并引入“内部帐户”概念,设计了一套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尽管各方均关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且几乎都认同这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但在实际操作上的认知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否必然意味着零和博弈。比如,减税意味着政府收入向居民和企业的转移;工薪收入倍增意味着企业收入向员工的转移等等。一旦进入切蛋糕范畴,则任何改革均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相似文献   

15.
启动城乡居民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出现收入差距加大、即期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不能有效启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宏观政策的充分实施。因此,需要采取调整分配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和培养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居民收入,激活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6.
陆磊 《南方金融》2012,(3):1+42
尽管各方均关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且几乎都认同这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但在实际操作上的认知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否必然意味着零和博弈。比如,减税意味着政府收入向居民和企业的转移;工薪收入倍增意味着企业收入向员工的转移等等。一旦进入切蛋糕范畴,则任何改革均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历史性地进入“反哺农业”阶段后.开始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将施惠重点转向农村。始于2000年的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乡、村两级组织的“财政”收入减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被逼出水面.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据方正证券预测,假设2020年时中国城镇化率达60%,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4元人民币/1美元,届时若收入倍增目标实现,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接近1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美元,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000美元。想要了解两个倍增是否能够实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测变的十分重要。预测方法很多,本文选取的是ARMA模型对汇率进行了预测,预测并没有达到方正证券所预测的4元人民币/1美元。  相似文献   

19.
《投资与理财》2013,(19):30-30
舆论普遍预期,在传统中国经济模式面临瓶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2020年GDP再翻番目标,政府有必要将战略重点放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扩张上来。预计三中全会的整体政策方向是改革指向“市场化”、开放对接“全球化”,在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三个层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来说,分配制度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前者的本质是价格改革,包括资源品价格改革,以及围绕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进行的资金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所有制形式的改革目标选择原则,一是确保其社会主义性质,二是市场化取向。混合所有制经济符合这一要求。自中央提出“混合所有”是“新的财产所有结构”的表述,直到确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公有制主要的实现形式”的政策演变,其过程之快、力度之大有其客观原因就在于这个复合性所有制形式它具有“公”和“私”两种所有制和“资本”和“知本”多种生产要素混合为一个市场主体内的“杂交优势”,从而在制度安排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既可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又更便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要求。所以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国企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改变社会资产占比从而收入分配构成不合理的状况;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和生态和谐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