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选取2012年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以期实现“庖丁解牛”之效,从而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稳健持续规范健康发展,继续引领国内财富管理市场。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复婚”资本市场?
  追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历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知”于2006年,“热恋”于2007年,“争吵”于2008年,“离婚”于2009年。目下,“七年之痒”之际,人们再次热议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复婚”事宜,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2.
《云南金融》2014,(12):34-35
在基金和保险理财产品频频“触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未能突破“面签”规定加入互联网销售大潮。目前,招行在京东上线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也未能成为线上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首例”,上线两天便被监管叫停。不少银行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将其丰富的理财产品线与互联网金融大潮结合,但从目前来看,银行理财触网依然难过“面签”关。  相似文献   

3.
刘银平 《金融博览》2023,(11):78-80
<正>今年前三季度,受债市“走牛”的影响,固收类理财产品整体业绩表现较佳,但9月份债市再迎“小寒潮”,导致理财产品“破净”率持续上升,投资收益率有所回落。不过,该轮债市波动不及去年末,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幅度不算太大。整体来看,中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表现要优于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多国经济在2008年底2009年初步入衰退期,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银行理财难善其身--今年初外汇理财产品近乎“腰斩”,各大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发行量一度降至冰点,转眼至6月,外汇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产品收益都开始回暖上扬,人民币理财产品也逐渐走出“危机阴影”,一甩前期“中规中矩”的稳态,开始蓄势逆转。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回暖、金融系统维稳助力银行理财产品价值重现,好景可盼。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6.
朱蒂 《云南金融》2011,(7):27-27
众所周知,一旦加息短期理财产品就能帮你获得更好的收益。在当下加息预期情绪的泛滥下,短期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成为时下理财产品的明星。但这些理财产品中有些明明只是“打短工”,却最终让投资者变成“长工”,也就是说,有个理财空档期无形中摊薄了你的投资收益。那么如何来“填补”这一空档期呢?  相似文献   

7.
“冲时点”银行理财产品隐退江湖了,随着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季末冲高的现象的弱化,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也越来越少,银行为保存款,从而拉长了理财产品的期限,开始主推收益高的中长期理财产品,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率普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无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还是外汇理财产品,都陷入尴尬的“进退两难”局面。风险控制体系尚未完善,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甚至无法与银行存款划等号,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风光不再”?成为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使曾经风光无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从人人想买的“香饽饽”成了卖不出去的“烫山芋”。一些复杂的外币结构性产品更是令投资者闻“结构”色变。然而,新事物总能带来新机遇。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将目光转向新兴的“低碳经济”。低碳,究竟能否成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救星?  相似文献   

10.
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准许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议案,引发了人们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能否质押的讨论。作为法律对商业要求的回应,本文首先根据产品持有人享有的权利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了法律上的定性,明确理财产品所包含的“普通债权”和“信托受益权”。其次通过法理分析确立了两类权利质押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最后提供了相关的制度安排以消除理财产品出质的法律障碍和控制质押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希望能对理财产品持有人享受融资便利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大贤 《金融博览》2010,(16):35-38
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俯首可摘的牡丹,也可能是长满了尖刺的玫瑰。这几年发生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就是最好的警示。那如何善用门道购买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2012,(12):55-55
首先,正确理解“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在当前弱市环境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其次,关注产品期限。  相似文献   

13.
以往年的经验,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势必拉高市场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近期,众多理财产品已表现出这种征兆。每年的6月份都被称为“钱荒季”,也被认为是一年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机。去年6月出现的让金融界无比震撼的“钱荒”,我们还记忆犹新。如今又跨入了6月份,银行的揽储大战又打响了,“钱荒”是不是又来了?我们是不是要进点银行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用卡》2008,(14):75-75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发布了2008年首期“工行投资理财指数”。此次发布的居民理财指数分值为108,在指数量表上处于谨慎保守区间,延续了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未来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大大降低,对黄金的投资意愿出现大幅上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趋于稳定。这表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愿在中等区间持续趋弱,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在未来将会趋于保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汇管理》2010,(12):47-47
人民币理财产品: 1.“慧财”人民币点滴成金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6.
黄隽 《金融博览》2005,(4):27-27
最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获准开办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随着2005年2月1日中国建设银行第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利得盈”的面世,“争夺战”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7.
理财产品纠纷或是理财风险事件都离不开四个字——“误导销售”。 2012年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年,而随荇年末一些理财风险事件的集中暴露,本该“稳如泰山”的理财产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投资者想买又不敢买,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会中招。理财一时变成了“钱存囿途”:其实,投资者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就能慧眼辨识什么样的理财产品才能买得放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会财会》2006,(4):46-46
根据银监会的新规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要将“门槛”大幅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要在5万元以上,外币理财产品起点金额要在5000美元以上,但2006年的理财产品市场仍将是市民理财关注的焦点和中外银行的必争之地。人民币理财将“复活”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计算方式很多,有的与汇率挂钩,有的与利率挂钩,有的与金价挂钩,有的与股市或债市行情挂钩,给了投资者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外汇理财产品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美联储加息举措的影响。而且对于大多数外汇理财产品来说,其预期收益率会在美联储加息举措的带动下上扬…  相似文献   

19.
张平 《理财》2013,(2):56-57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代销的信托类理财产品浮亏50%,工行、华夏银行员工“私傅”私募类理财产品最终血本无归……近段时间,信托私募类理财产品风险集中爆发,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20.
开发各种理财产品,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的一个重要战场,由于近几年股票市场一直低迷不振,理财产品越来越受投资者欢迎。近几年,在商业银行与信托机构的“银信合作”受到严密监控和限期清理后,商业银行又和保险、证券机构以“银保合作”:“银证合作”的名义开发了各种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