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改革近30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推进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次问题。三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通过正税清费、减免直至彻底取消农业税,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但也必须看到,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推进以免征农业税为主体的农村税费改革,对于进一步理顺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取消了实行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云南省虽没有全面免征农业税,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征占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找到一种形式,既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把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决出来并从中获益,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大兴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大兴区经管站,在位于城乡结合部、人多地少的西红门镇进行了试点.  相似文献   

4.
农村税费改革与基层政府治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农村分配关系,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它还是家庭承包制这一农村领域重大改革之后,整个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重大改革的第一步。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运行、村级组织的运行、乡镇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原来的“七站八所”为主)、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主要公共服务的提供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免征农业税后,从财政的角度看,财政制度向着城乡统一税制与公共财政方向演进。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前提是政府间事权的划分。财权与事权的共同调整,将是整个基层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农村的又一发重大事件。彻底取消农业税更是“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性变革。取消农业税.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减轻农民负担,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6.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和规模营,青浦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文件,对落实全区土地承包、流转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及1999年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未完全做到位,导致当前土地流转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脱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萍 《农业经济》2006,(11):19-20
取消农业税作为惠及9亿农民的大事,对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应该看到,取消农业税是对农村利益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这项政策将彻底革掉“乡统筹”的命,使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度减少。在相关配套政策滞后的情况下,势必导致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体制断层和政策盲点,给农村基本建设、义务教育及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面临的支付问题及可能的负面趋向取消农业税不仅使主要依靠农业税形成财政收入的农业乡镇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还革了其各种自筹收入的命,使本身就捉襟见肘的…  相似文献   

8.
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农村因涉地矛盾引发的纠纷上访事件还比较多,维护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任务艰巨.本文就2005、2006年农村涉地矛盾纠纷的情况,分析了引发上访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涉地矛盾的主要对策,供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顺应历史潮流、关注民生,反映农民心声,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决定>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明确指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当前应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目前,乡镇政府财政平衡的压力大,村级组织大多债务包袱沉重,乡村两级可用财力有限。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收支短期内将出现较大的缺口,乡镇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将难以维持。但是从长远来看,实行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应该看到,一些地方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担过重,农业生产成本太高,农民种地无利可图。农民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与假设20世纪90年代后期,村级债务问题开始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行,作为村级重要收入来源的村提留改变为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村级的收入大幅度减少,村级盈利能力下降,又进一步导致偿债能力下降,村级债务问题突显出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不佳是个普遍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当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亏损严重。1999年,全国57%以上的农村信用社是亏损社,亏损面比上年增加3郾27个百分点;全国信用社系统当年净亏214亿元,比上年增加亏损46郾6亿元。二是贷款质量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中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分析农村医疗保障供求的状况,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构中的定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中西部农村能人和浙江农村能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农村能人的规模、特征及多元作用。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础是村域经济,而农村能人在村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农民的效仿学习机制和农村能人的先试先行精神和物质条件,把农村能人推到了村域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农村能人的能力建设、成长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吕海燕 《南方农村》2009,25(4):30-33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已出现“男工女耕”现象。农村妇女已托起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妇女通过辛勤劳动、勤俭持家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逐步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角。本文通过对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论述与思考,在肯定农村妇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农村妇女实践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迫切需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从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静 《中国农史》2006,25(1):92-98
近代以来,随着华北潍县手织区的兴盛,潍县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手工业转型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地方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为近代乡村商人群体的崛起提供了诱因,而商人资本在地域上的拓展和行业上的渗透、区域内外商人群体的联合以及商人的兼业现象等,不仅确立其在潍县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且也影响到该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洪凯 《南方农村》2009,25(2):53-55
当前制约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下降等四大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五个方面的新机遇,促进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采取六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是山区乡村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发现山区乡村地理状况复杂,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缺失,软硬基础设施贫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乡风文明建设缓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因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完善乡村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关系重塑的背景下,农村住房制度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多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政策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对农民工城乡生活状况的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住房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住房需求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住房需求层次和农村住房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阐释建立农村新型住房制度的理论意义。从宅基地制度的局限性入手,发现宅基地所固有的成员权属性、福利属性及权能模糊性,是造成制度桎梏与现实发展的诸多矛盾的根源所在。据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的农村住房供应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住宅用地供应体系为主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并对其影响、效果以及试点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住房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潘义勇 《南方农村》2010,26(3):78-80
本文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赋予国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平等和一致的。对社会保障的权利也是这样,像在城市城镇普及社会保障一样,对农村居民也适用。本文描述了当前农村缺乏社会保障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困境现状;阐述普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是国家的责任;提出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目标;强调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业体制改革、规模农业的实施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