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旗胜 《当代经济》2016,(12):44-46
影子银行系统在美国主要是指具体的信用中介体系,是指有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金融风险的中介活动体系.在影子银行最初的发展阶段,引导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美国以及全球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都是极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脆弱性也给使金融系统的发展极不稳定,随着影子银行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的认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作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分别体现在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不断更新,有利于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创新;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对金融体系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最近,"影子银行"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尽管过去两三年里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各类非常规金融活动和机构的监管,但"影子银行"仍然蓬勃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其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表达了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担忧.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快速增长?我们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呢? 根据不同定义来估算,"影子银行"的规模也不一样.按照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影子银行"可以被"广义地界定为由(部分或完全)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基于这个广义的概念,银行的表外活动如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包括债券在内的信用类金融产品交易都可纳入"影子银行"的范围,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活动也应包含在内.央行所监测的社会融资总额涵盖了主要的"影子银行"的活动,但并没有包括大部分的信托资产和民间借贷,也未覆盖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3.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石杨 《时代经贸》2014,(2):113-113,116
一、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 近段时间,国内对影子银行的讨论颇多。2014年1月15日,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影子银行是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通知》)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综合商社在金融、信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商社存在于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能适时调整二者的利害关系,因而被称为“影子银行”、“幕后的银行”,它可提供如下金融服务。 一是企业间信用。所谓企业间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允许对方将应收票据或应付票据的偿付予以一定期限延长的一种信用。综合商社在卖方与买方之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5,(8)
我国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和法律规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系统及传统金融体系内部出表化运营所衍生的表外业务来实现。文章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现行的机构和其运行模式下的监管套利成因及法律规制现状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目前影子银行监管法律规制的改进应当重新确立构建金融监管的边界,统一协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削弱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与信用扩张阐述,解释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信用的过度扩张,而影子银行便是这种信用扩张的工具.最终对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乃至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吸取其中教训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财经》2013,(11):33-44
影子银行通过房地产泡沫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该机制包括信用生成、抵押品、资产替代和风险传染渠道。实证研究发现,在2003Ⅰ-2012Ⅳ期间内,影子银行在长期内导致房价显著上涨。在引入影子银行和构建金融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测度了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SVR模型表明,在引入相关内生变量后,房地产泡沫膨胀显著引起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为此,须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切断其信用过度扩张源头,创新其信用监管手段,完善该体系金融安全网建设,全面推进房地产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9.
正1.强化并表监管和集中度风险监管机制,弱化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会转移到传统银行体系。因此要通过监管措施在识别传统银行支持的非银行机构基础上加强这类机构业务的合规性,有助于对影子银行传递给传统银行的风险的识别,增强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主要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莉萍 《金融评论》2011,(4):37-53,124
本文从金融功能视角,将影子银行体系的范畴界定在发挥了类似于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结算等功能的三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前提下,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视角,重点剖析了前两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机制。同时,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对商业银行具有有限替代效应,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即流动性之谜。最后,基于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缺陷,提出从抵押品管理角度入手。在金融市场中建立证券最后贷款人,以规避影子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郑阳 《时代经贸》2010,(18):181-182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与信用扩张阐述,解释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信用的过度扩张,而影子银行便是这种信用扩张的工具。最终对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乃至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吸取其中教训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由多个监管者与影子银行机构的进化博弈模型推导出分业监管模式下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监管合作成本过高是导致监管真空、监管漏洞的主要原因;监管者与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进化稳定策略是由对影子银行机构违规处罚以及多个监管机构监管合作成本的动态调整决定的.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剖析当前影响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已经对我国传统信用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入手,浅析了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以及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但因其具有脆弱性,不受监测和监管,会削弱货币政策效果。本文从理论上提出影子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传导"渗漏"与"扭曲"效应假设,并运用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借助信用创造功能、加速社会资金运转,显著影响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流动速度,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总量渗漏"和"结构扭曲",在货币政策宽松、社会总需求扩张时期,影子银行活动能够有效补充正规金融体系的货币信用供给不足,强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但在货币政策收缩阶段,影子银行的"总量渗漏"会显著弱化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能力,扭曲紧缩性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其有效监管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隐性担保和高杠杆两大特征,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决策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偏好具有高杠杆特征的信贷限制项目,若引入杠杆率约束,则存在有效的监管干预策略,即当满足监管干预条件时,监管机构能甄别出影子银行的投资项目,可通过调节杠杆率监管区间引导影子银行的投资偏好;当干预条件未满足时,监管机构的干预策略无效。为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需加强治理,由泛化的分业监管转为针对经营业务的功能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根据现金流信号对已存续的隐性担保产品进行严格的杠杆率区间监管;对风险级别不同的项目,需设定不同的投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体系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其过度扩张和监管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西.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研究旨在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制度改革和工具设计.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迎合了金融市场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严格监管可能导致效率的丧失,而且也会引发监管和创新的新一轮博弈.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典当行、小贷公司等机构进行调研后,本文分析了威海市影子银行的业务现状、各类机构的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子银行对当地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并依此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旺盛的融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居民财富增长和非金融机构资金优势及金融创新促进了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影子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具有监管困难和风险问题。激发其正向动能,探析其影响金融市场机理,探求其关联性传导机制,探究“资管新规”反噬作用,强化监管法制体系建设,是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