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师》2013,(12)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探讨制造业优化升级,须跳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孤立发展定式,从互动发展角度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互动发展关系,并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二者互动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世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当今两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以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引领生产方式转换,优先发展研发业和物流业,提供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维双  冯滨 《经济师》2013,(12):180-181
文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沈阳市1995—2011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描述沈阳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述评区域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据此指出对此问题的后续研究对象尚需“微观”、研究内容更要深化、政策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怀涛 《当代经济》2009,(23):96-101
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两业"相依在互动中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源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互动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模式。长三角"两业"互动发展经验给东北地区带来的启示是:更新经营理念、增强服务外包意识是摆脱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的首要条件;此外,还要合理规划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培育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9.
林木西  崔纯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93,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可知,在均衡状态下作为中间投入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递增,能够使得最终生产部门的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分工承接装备制造业的外包,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其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小。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 (市、区) 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假设。但个别变量不显著,也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以其推动制造业发展升级提供了依据。文章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作用;(2)分地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3)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只有单向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4.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09,(19):86-88
文章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现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分别从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外包、绩效和竞争力,以及主体地位的视角介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袁纯清的共生假说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并通过广东制造企业的大样本统计与分析,从制造业的角度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归纳和整理前人的研究,从经济发展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策驱动和集聚驱动五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为产业融合方面的后续研究作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撑,研究简要分析了制造业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讨论了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支持、发展方式途径以及扩大开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两个产业的关联和互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而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小;陕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陕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陕西省应该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