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沈刚 《经济》2013,(Z1):173-175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重点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主要表现是地方政府采取城市改造或将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等方式,再通过出让土地获取高额可支配政府财力的行为,通俗地说即所谓"土地财政"。"这样的土地财政容易造成侵犯农民利益、增加社会矛盾等问题,还被有些人认为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公共土地出让收入为支柱财源的现行土地财政模式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但在经历了多年增长之后,现有土地财政模式所面临的财政与金融风险逐步加剧.为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充足与稳定,需要对现行地方税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将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土地财政模式转变为依靠规范、有序、可持续的地方税收收入的“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地产权管制是土地财政的根本成因,这将对土地财政影响的分析限制在经济增长方面.理论分析表明,产权管制使地方政府获得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虽然在短期内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公共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利于长期增长,随着农地产权稀殃的增加,农地产权管制和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因此,在肯定农地产权管制和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对其负面效应足够警惕.为了保持长期增长,应该逐步放松政府对农地产权的管制,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回顾了"土地财政"下各地被征地农民的主要补偿和安置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最困难农民"的保障房"租售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生财"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012年相当于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的39%。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农用地需求持续增加,以及地价上涨,"土地财政"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土地财政"三个来源土地财政有卖地生财、附地生财和押地生财三个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借地生财"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取土地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土地使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及构成入手,结合我国建国以来采用过的财政体制,论述不同财政体制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如何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如何一步步走上土地财政之路,对土地财政的由来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地方财政应脱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收入来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袁国龙 《技术经济》2021,40(4):77-86
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土地财政的含义,认为土地财政出现的制度根源之一固然是我国的土地制度.基于此,欲破解我国目前土地财政困境,必先从变革土地制度开始.而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土地制度冲击方面,土地制度的冲击通过弱化土地财政影响,进而引起地方经济的波动.试图构建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及政府3个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将土地制度冲击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土地流转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代表性家庭的消费、政府投资及政府债务等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土地流转对于土地财政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饰演着特殊的角色.近年来,土地财政在提振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缓解地方建设资金压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的结构型问题、金融风险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中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影响及前景,为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引融资体制以及探索新型城镇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历史性、包容性与复杂性,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与客观分析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取得突破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采用2000—201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思考地方政府负债、财政体制因素、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征、地方土地要素收益以及地区城镇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各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务自身存量的不断积累,地方政府对辖区经济的投资拉动,以及现行财政体制安排推动了地方债务规模变化趋于长期膨胀,而城镇化进程并未直接刺激地方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收益的追逐也未像人们主观假设的那样构成地方债务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地方债务收入的存在客观上推动了地方财政民生支出和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公共服务绩效为出发点确立地方公共财政职能与事权责任,科学定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方公共财政职能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在此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行了工业用地优惠出让和压低劳动力价格等措施;同时,为弥补财力不足,地方政府又大量依赖土地财政,这些都使得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分位数回归分析证实了财政分权对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的显著影响。因此,要想协调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对财政体制和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在对城镇化的内涵、地方政府职能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涵,并从人口、土地、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角度归纳了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中国30个省市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从全国、分地区、分时段和引入金融发展水平虚拟变量等角度,比较分析了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抑制效果最强。金融发展效率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强度远大于土地财政,且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远强于中部,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依然是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力量。金融发展水平是导致二者对新型城镇化支持效应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采取差异化的融资战略,同时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效率是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包括多个方面,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土地财政是我国土地市场发展、改革税收体制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反映,它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体都特别关注土地财政。土地收益早已是我国大中城市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所有城市的大概信息,还有小城市,土地财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先简单介绍土地财政的发展现状,再以扬州江都沿沿江为例展开论述,具体说明了土地财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一段从起点低到快速推进的发展历程。1978年至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53.7%,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给我国财政的诸多方面带来严峻挑战,财政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果这些困境得不到妥善化解,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面临的挑战1.城镇化建设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财政面  相似文献   

16.
魏呈呈 《经济师》2014,(3):75-77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财政分权迫使地方政府为弥补财力不足,大量依赖土地财政,造成土地城镇化加快,而城镇户籍未完全放开,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严重制约着人口城镇化,使得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不协调。文章基于1998—2012年的江苏省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证实了财政分权对造成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不协调具有显著影响。提出必须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充实地方财政的同时,提升城镇建设软设施,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责任主体。本文梳理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事权与投融资责任,对城镇化融资需求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权与融资权不相对称所导致的制度困境。最后,文章从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地方政府规范有序负债融资以及完善财政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打造城镇化推进中地方政府融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究房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三者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证检验发现:第一,中国房价有利于促进土地城镇化发展,却抑制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实行“摊大饼式”城镇化发展的根源;第二,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处于不协调状态,即人口城镇化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第三,2004—2013年各地级市房价、土地财政、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第四,基于地理距离、地理相邻与经济距离权重,利用静态SDM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商品房价格与土地财政收入水平越高,越不利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内土地财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矛盾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土地财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土地财政研究的背景,从"土地财政"的界定、成因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治理建议等方面对"土地财政"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分税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从"吃饭财政"转为"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通过健全法制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20.
社会各界对土地财政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普遍关注。本文重新思考该问题,建立一套全面解释土地出让收入快速增长的理论框架,归结为动机和能力两大因素。前者激发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主观意愿,后者则是保证地方政府顺利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客观条件。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地方政府,它们发展经济的动机一直非常强烈,根本原因在于政绩考核机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及其带来的土地需求快速增长,构成了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出让收入快速增长的源泉。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消费补贴投资”的发展路径,土地财政是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手段。地方政府获取大量的土地出让收入,转化为对工业资本的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