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地流转在协调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提升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深化草地制度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纽带。然而不断出现的草地流转风险,对牧民生计和草地生态均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健全草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草场资源管理对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归纳演绎法,通过借鉴、比较农地流转经验,提出从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两个方面推动草地流转市场建设,即一方面要降低草地流转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失地失业、经营规模不稳定,保障牧民生计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流转主体间草地生态保护责任,保障流转草地生态环境不退化。对此,结合草原畜牧业经营特征,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地市场流转的改革思路,构建牧民生存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的双重保障体系,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收入、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由于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及不合理的利用,使草地退化、沙化的面积已发展到十分令人震惊的程度.在草原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把牧区节水灌溉建设一并纳入草原生态建设范畴,改善牧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牧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各地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草原政策,先建立一套草地退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再以新疆畜牧厅2008年专项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新疆37个牧业县、半牧业县按照草地退化影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分析各类县产生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县产生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超载过牧会带来收入的增加但不是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因此,要采取措施,增加牧民的增收渠道并根据各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制定适宜保护草原政策。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以及由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的牧民子女进城读书和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已经或正在对牧区居民(牧民)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等日常生活和他们所从事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必须构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倡牧民自主迁移、优化牧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牧民子女就学转移的鼓励机制、为牧民顺利渡过调整过渡期提供保障、发挥畜牧业内部潜力,促进牧民就地转移、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制订恢复和改善甘肃省碌曲县草地的措施,必须首先明确影响草地退化的因素中哪种影响力度最大。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碌曲县草地退化因素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碌曲县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影响碌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可归纳为牧业结构调整因子、牧民家庭支出因子和牧业劳动人口因子三个因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人文因素进行聚类,并对其影响作用进行定性分析,得知遏制草地退化的关键在于拓宽牧民家庭收入渠道、提高牧民收入等。  相似文献   

6.
韩柱 《现代经济信息》2012,(17):196-198
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牧区工作做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加大了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建立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牧区经济滞后根源和导致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并提出了保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牧区内生制度对高原草原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多样性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牧区内生制度的供给、结构和维护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游牧民族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培养了他们合作的行为倾向,而丰富的放牧经验培养了牧民的智慧,二者结合产生了有利于草原发展的内生制度.内生制度规定了社区牧民对草地资源的占有、使用和管理,廉价的信息流通是设计良好的制度得以存续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采,由于农牧区的经营方式以及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草地退化、沙化的面积已发展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因此,农牧区节水灌溉建设被纳入草原生态建设规划范畴.只有改善牧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牧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牧区390户牧民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特征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利用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牧民生态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出搞好草原生态建设,必须生态建设与牧民增收一起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锡林郭勒盟牧区为例,利用NOAA/HAVRR NDVI与MODIS NDVI遥感数据,估计得到其1981—2013年的植被覆盖度,并根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计算草地退化指数作为衡量草地质量状况的指标,实证研究气候变化与生产经营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3年,锡盟牧区草地退化指数呈先升后降的特征,总体呈上升态势,说明研究区草地退化水平呈先恶化、后期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2)研究区草地退化主要受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其中,非农生产经营活动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尤其是矿产开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畜牧业生产是草地退化的另一主要影响因素,草地载畜量越多,草地退化状况越严重。(3)除生产经营活外,气候因素对草地退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锡盟牧区夏季气候长期趋于干旱化的变化趋势,且生产经营活动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小于夏季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北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地生态补偿的实施对有效遏制和恢复西北牧区草地退化的趋势,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绩效评价逻辑框架是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和保障生态补偿政策顺利实施及补偿资金合理有效利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依据西北牧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特征,提出了从县域尺度和牧户尺度评价草地生态补偿绩效的思路,构建了多维角度的草地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逻辑框架,从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协调发展角度综合评价牧区草地生态补偿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控制牲畜数量、改善草地的不合理利用来遏止草原退化。2015年年底,第一轮草原生态奖补已在我国大部分牧区正式完成。文章利用2015年8月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调研所获取的一手数据和访谈资料,对首轮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拟为新一轮生态奖补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第一轮生态奖补政策在局部地区实施效果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地方政府的执行疏漏和监管乏力、补偿标准与牧民受偿意愿间的差距、部分牧民态度与行动不相符引起的超载,是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牧业、牧区和牧民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草牧场的关系问题。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实质上就是人地矛盾。在草原牧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人地矛盾的存在及其加剧是关系牧区未来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草原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这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牧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草原生态,具有巨大的生态屏障、环境维护功能,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生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由于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持续发展,导致我国草地资源严重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广大牧民也丧失了基本生活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区域整体调查勘测与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区围封禁牧对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舍饲与放牧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指出在草场退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兼顾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要扩大羊只养殖规模,必须采用草舍饲养羊的方式,才能解决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限制与牧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才能引导畜牧业经济走向商品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恢复草原植被而转移出来的牧民能否顺利生产、生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本文在综合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并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收缩转移战略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实施草原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方牧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北方牧区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制度供给不足和滞后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单纯依靠技术和资金投入治理退化草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科学发 展观的视角,通过改革现行草地所有权、使用权,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有助于体现草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绿色考核体 系,实施有利于牧区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草地利用和保护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高娃 《时代经贸》2012,(20):63-64
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8%,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草原有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草原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草原在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草原的退化、沙化、荒漠化日趋严重,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致使赖以草原发展的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在横向制度层面上,探索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及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草原财产权与草原环境权,认为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原因,即草原权属不清和责、权、利不明所致。我们应正确认识草原的自然资源属性及生态价值,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从而实现草原三价值之间的平衡,完善草原保护利用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草地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我国草原起源的追溯和现代草原不可持续性的分析,指出以人为主的因素加速了草地退化,导致草畜矛盾的加剧、抗灾能力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文章认为,亟须建立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人工草地畜牧业,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牧民收入变化的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牧民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农民和城镇居民相比,牧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目前,畜牧生产方式落后、牧民转产转业困难、牧区补贴力度较小、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牧民收入的增长。本文认为,今后促进牧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转变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牧区非牧产业、完善补贴政策和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因此,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新牧区建设和努力扩大牧业就业为抓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