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彤 《上海企业》2011,(1):75-77
城市化及其规律城市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城市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 ,是人口和第二、三产业集聚的过程 ,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 ,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导致了城市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实现国家现代化过程就是实现城市化过程。为了加快现代化步伐 ,福建省全力实施城市化战略 ,在取得了积极成效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是福建省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前提。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城市地位、功能定位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城市地位、作用与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  相似文献   

3.
李培 《城市问题》2007,(6):86-9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城市化的进程却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政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泰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畸形化、贫民窟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泰国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而言,政府更应该重视优化城市层级,赋予城市一定的自治权,尊重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和模式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由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城市化数量和质量,可分为初中后三阶段.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S"曲线演进、集聚扩散、不平衡、与工业化互动等规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各种形式城市化发挥各自作用.比较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大致分为同步、过度和滞后城市化等类型,我国属于滞后城市化国家.未来城市化发展表现出多元化、集群化、国际化、网络化、逆城市化和生态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继续发展着。犹如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着客观自然规律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性。当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城市发展规律则如同整个社会历史的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学说,对于构建建筑科学的完整体系,改进建筑教育,建立<城市学>新学科的重要作用.遵照钱学森指出的<城市学>的建立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原则,论述了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总结城市发展规律与动因、机制的初步成果.遵循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理论、产业革命的理论、沙产业理论、草产业理论,探索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和城市化道路的新概念.遵循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新理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厘清欧洲学派方法的局限性,并在引进西方当代先进技术的同时,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学习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国外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快速城市化阶段往往伴随着种种复杂的城市经济与社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是迈入现代化的殿堂还是陷入"拉美化"的陷阱.因此,认为必须审视并调整当前的城市化战略,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由城市自我发展型转向区域城市协作型,由二元结构型转向一元结构型,由资源浪费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型,由传统管理型转向现代管理型.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始于晚清时期,经历了三个持续的发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晚清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阐释了由晚清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晚清城市化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和理解中国国情并进而解决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但是,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重要误区,即概念误区、地域误区和机制误区.指出这些误区,无疑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凝聚点.城市化与城市工业化几乎就是同义词.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也必然是城市化的过程.各个城市又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必须依靠发挥全国城市的中心作用和主导作用来实现第二个翻番的伟大战略目标. (一) 一般来讲,城市的功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的职能.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凝聚力与驱动力,是当前各个城市政府最关心的事情.城市是由六大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住宅经济5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当前问题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伊曼璐 《价值工程》2014,(18):308-3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的城乡关系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原有城乡"二元"规划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城乡发展逐步失衡……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代表性城市,其未来城乡发展道路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探索其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速城市化给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结构、过程和功能三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属性,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提出了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必须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过程高效、功能完善,并从这三方面讨论了可持续城市化的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得到控制,城市代谢效率不断提高,居民福利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在共同的发展理念遮蔽下存在着重大的内在差异,从发展哲学的整体性研究视野出发,我们通过对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理念内在分歧的反思揭示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理念分歧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实质是资本城市化;在中国实施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要以城市的新现代性引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霍振东 《价值工程》2011,30(25):70-7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扰对非常剧烈,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总量及结构失衡的生态恶化。本篇文章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展开讨论,结合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就业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必须直辖市发展.在我国过去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严惩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包括产业协调、空间协调、就业协调与收入协调,最终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了美国城市化的独特发展历程和美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并就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