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这就产生了金融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力。混业经营制度在当今开放条件下的优越性,则构成了我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制度转变的吸引力。而现实中,我国金融业也存在对混业经营的制度需求和若干制度安排。因此,从长远趋势看,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一国的金融业是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应根据本国金融业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规律来选择.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这种方式虽然具有利于监管等优越性,但从发展角度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混业经营.其主要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3.
在近10年来的金融业运作中,分业经营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分业经营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分业经营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分业经营使金融业经营成本增加。金融业混业经营制度,目前已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潮流,中国金融业必须趋向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这对于国情特殊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混业经营同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条件和金融经营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方式及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演进。有必要就中国金融混业经营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探讨制约混业经营进程的因素,对更好地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探析--兼谈当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制度创新已迫在眉睫,混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金融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个渐进过程,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分合经营”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应坚持从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为全面推进混业经营模式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银行混业经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世界金融业纷纷抛弃分业经营体制转而实行混业经营体制的主流趋势下,尽管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和技术条件不宵允许我国近期实行混业金融体制,但从发展的观点看,开放的中国不可能在金融制度方面长期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之外,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必然会走上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道路。因此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有必要加强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研究。本对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必要性、途径及对金属控股公司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庞昊勇 《全国商情》2012,(20):56-58
21世纪,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上银行体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世界各国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步取消,"金融自由化"步伐加快,混业经营越来越多地为各国金融业所选择。本文从经营风险、经营效率、金融监管、客户关系、现代信息手段利用等方面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混业经营的优势远远大于分业经营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业未来需要开展混业经营的观点。指出我国金融业通过完善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银行业做好混业经营的准备;逐步拓展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领域;组建我国的综合型或全能型银行等措施,最终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该文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市场发展、混业经营的自身优势等方面分析了混业经营的原因,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现状并论述了混业经营的必要性。最后就我国金融业尖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分业到混业--我国金融业经营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与世界范围的混业经营趋势相违背。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要求更加迫切。根据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分业经营的模式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