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小城镇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以及大城市的"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各地相继明确了新时期的目标任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发展成为既定方向。在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如何融入发展大局,如何探索审计组织模式,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本文结合基层实际,就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审计模式的选择和建立,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重庆能反映中国的社会经济,是多种形态聚集于一起的地区,并且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促进了内陆跟沿海的互动发展。因此,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东西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思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正在推进城乡总体规划的重庆各区县为西部地区代表,通过与东部部分典型地区已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对比,试图揭示我国东西部地区不同的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开展,首先要应对规划体制分割的问题,这也是东西部的共性问题;而城乡统筹中的实际发展问题,则属于东西部的差异性问题.西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在借鉴东部地区经验的同时,要采取"城乡协调"的模式,以寻求规划城乡的全覆盖、相关规划的衔接整合和规划对主要问题的应对.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分析了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提出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实现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为陕西省政府制定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是城市的根脉。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创新的视角,研究西安遗址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索西安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以期实现经济、文化、民生的和谐共生,为全面推进西安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伊曼璐 《价值工程》2014,(18):308-3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的城乡关系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原有城乡"二元"规划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城乡发展逐步失衡……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代表性城市,其未来城乡发展道路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探索其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建立城乡统筹评价体系,对2009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进行SPSS主成分分析,得出西部12省市现阶段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并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不同,提出了符合本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重庆和四川适合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陕西、甘肃和宁夏适合以城带乡与城乡网络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青海和新疆内蒙古适合多级中心,梯次辐射的以城带乡模式;贵州、云南和广西适合中等城市优先发展的模式;西藏适合强源固点、发展轴线的点轴开发模式。同时本文对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关系随时间变化依次经历效率优先阶段、效率-公平兼顾阶段、公平优先阶段,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达到城乡效率与公平最大化.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效率-公平协调度计算,以我国五个代表性区域为例,归纳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农产品物流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通过对重庆农产品现有物流运作进行分析,从农产品供应链角度对于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建立一种更系统的、更社会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来提升整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希望能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发展农产品物流制度和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模型,通过构建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出中国主要城市的耦合关系值,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其驱动力.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交互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城差异;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发达城市一般高于落后区的城市,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应着高...  相似文献   

12.
城乡联系及统筹城乡的战略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于城乡联系的传统经济理论大致可归纳为城市为主导、乡村为主导、城乡一体和城乡互动三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为城乡联系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以城乡联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对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及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关注主现愿望与客观规律的矛盾、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定位、城市化的地位及其道路选择等重要战略性问题并分析给出了方向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政策措施的影响,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实施不同的城镇化政策已成为共识.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划分不同类型的政策地区,从各类地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挑战入手,探讨“差异性”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未来具有操作性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从健康城镇化的理论视角对江苏省东台市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分析村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厘清了历次中心村建设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规划编制任务指向,操作性有待提高;建设资金难筹,推进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心村规模偏小;政策保障乏力等。最后,对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主要研究了中部崛起战略下湖北城乡物流的衔接模式:在简要分析了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经济和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之后简要介绍了湖北省的三大物流圈,重点分析了武汉物流圈,进而研究了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市城乡物流的三种衔接模式;同时分析了这些衔接模式在湖北城乡物流的衔接上面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论文的观点希望能为湖北城乡物流的有效衔接,为促进湖北地区物流与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系统分析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及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不同的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并适时进行调整,对于指导城市科学有序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未来我国城市化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如何保持我国城市化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展,这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即城市产业的发展既要考虑自身产业的发展,也要考虑全球和区域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城市化空间战略要实施以大城市超前发展为主的多元化城镇发展战略;在深化城市化的内涵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实现农村人口迁移的城市化向功能城市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导力量,城镇化速度与人口流动速度同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的时代条件、基本国情、城镇化过程和城镇化道路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和论述,认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以及世界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时代特征构成了中国城镇化特殊性的国际约束条件,而人口资源状况、发展阶段、经济改革、社会制度等基本国情则构成了中国城镇化特殊性的国内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