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刘昕 《商》2014,(36):189-189
在我国的税收体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主要的两种流转税,随着发展,营业税重复课税的特征使得服务业税负过重,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分工合作及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的税负影响分为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两个方面,但最终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大效应叠加在一起的净效应。本文从"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出发,由"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丽娟 《现代商业》2013,(34):201-202
自2012年1月1日起,国家率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了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将范围扩大至全国,此举对于降低相关行业税负,完善增值税链条的抵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营改增"稳健运行的过程中矛盾日趋显现,例如税负低洼效益明显,相关行业税负不减反增等现象,完善及解决这些问题是保障"营改增"工作顺利有效推进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增值税"扩围"改革,就是把现行营业税征收的范围逐步纳入到增值税范围,进而取消营业税。通过增值税"扩围"改革,不仅可以在增值税覆盖营业税过程中完成增值税二次转型的任务,还可以达到降低物流业等的税负,实现不同产业间税负公平的目标。同时文章对试点物流企业税负不降反升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启民 《商》2013,(11):143-143,126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一方面,"营改增"减轻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负,尤其是服务型企业的税负,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营改增"在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并倒逼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覃艳 《中国市场》2022,(34):139-141
文章围绕“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内涵进行了介绍,认为“营改增”税制变革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包含:当前税制中存在“税负刚性增加税负重感”的问题、“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税负压力并未从初期的“较重”逐渐转化成“较轻”、企业现时经营中出现“过度管制实质成为另一种税”的情况。为应对“营改增”税制改革下企业新增税务风险,提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鼓励支持发展创新;围绕企业税负典型问题进行深度规范,契合实际给予政策层面支持等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税负过重的问题,在两会上已算不上新话题,在近年的两会上,每年代表、委员的提案和议案中都有一些关于减轻税赋的意见和建议。 然而,金融危机后,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国内物价高企,而财政收入又持续高速增长,远远超出GDP增速,社会上企业和百姓对结构性减税的呼声强烈,使得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降低税负的问题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7.
黄梦维 《现代商业》2020,(11):65-67
为解决重复征税问题,2013年我国对现代物流行业开始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于2016年将"营改增"推广至各行各业。本文探究了现代物流业受"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影响,发现实施"营改增"之后物流行业相应的产生了减轻企业税负、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等有利影响,但也存在着一般纳税人物流企业税负增加、物流业各环节税率不统一、增值税发票不易管理的难题。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改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统一税率等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8.
《商》2016,(10)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已有3年,部分学者己经讨论了"营改增"对各类企业税负影响的问题,情况各不一致。税制改革的初衷旨在减轻企业税负,但由于企业自身特征和经济业务的不同,改革初期对每个企业的影响不一致,税率提高并不是意味着税负提高,相反税率降低也并不意味着税负会减小。本文以首先实施税改的物流行业、2014年新纳入的电信行业、尚未纳入范围的旅游业进行来进行讨论,分析了各行业税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上广告监管最为规范的国家,英国的广告监管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英国,广告监管主要通过行业自律机构实施,包括对误导性广告的监管。本文通过对英国误导性广告的现状、"立法"和"执法"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中国误导性广告监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晓芹 《商》2014,(41):189-189
“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开来,目的是消除现行税制体系中的重复增税问题以及减轻企业的税负。然而在“营改增”实行过程中,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反映税负不增反减。本文着重论述“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章丽琼 《商》2014,(36):187-18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营业税重复征税等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对我国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作为国家的一项结构性减税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以及净利润两方面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道路运输企业对"营改增"的具体应对策略,对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实施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贺美玲 《现代商业》2012,(23):138-139
伴随着上海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实施,温家宝7月25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从8月1日起到2012年年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将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为了迎接"营改增"这一"十二五"期间重大的税制改革,笔者在此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对公路、内河运输业的税负影响、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公路、内河运输企业理解"营改增"税收政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营改增"后行业税负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营改增"后各行业税负出现了不同变化,同一行业在部分和全面"营改增"时税负变化情况也不同,行业税负变动受增值税税率、外购可抵扣产品和服务进项平均税率、外购产品和服务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比重和中间投入比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推进"营改增"改革需要合理设计增值税税率,简化税率结构,扩大试点范围,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相似文献   

14.
徐自平 《商》2014,(20):107-108
2011,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下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确立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范围中包括了建筑业这一行业,负责征管这一税务的是国家税务局。本文就"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和进行"营改增"前后各方面的对比,论述"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经济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营改增"改革完善了我国流转税的税制,体现了"双扩围、双减负、双受益"的特点。但在某些行业却出现了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从税负转嫁的视角尝试解释该现象。阐述"营改增"改革的出台背景,分析北京和上海试行的现状及对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税负比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税制结构——"增值税为主体、营业税并行"的弊端日益凸显,重复征税不仅会加剧货物劳务企业间的税负不公,而且不利于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进行"营改增"的试点,并在2016年4月出台了新的营改增政策,5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全面"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事件,但改革中诸如部分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地方和中央财政收入的不平衡等问题也是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将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营改增"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税制改革,以改变原有营业税体制下相关行业的重复征收等税收弊端。从2016年5月起,保险业正式实施"营改增"政策,由于保险行业业务特殊,改革准备不够充分,面对困难准备不足等原因,保险业出现了税负上升等问题。文章针对保险业实施"营改增"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福义 《现代商业》2014,(24):262-26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试点已在全国推行,"营改增"后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综合税负不降反增,对这类企业进行财政扶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潘文轩 《财贸研究》2013,24(1):95-100
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表明:由于"营改增"对服务业企业税负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部分试点企业税负"不减反增"并非反常现象。适用增值税税率过高、企业中间投入比率偏低、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改革试点范围有限、获得增值税发票困难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局部性的矛盾,部分试点企业税负增加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切忌夸大,也不应单纯以企业税负变化作为评价"营改增"成效的标准。应对部分试点企业税负增加问题,当务之急是实施过渡性的财政补贴政策与解决增值税发票获取上的技术难题;而从长期看,适时扩大"营改增"范围及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是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张燕  胡梦迪  熊文  杨露露  丁洁 《商》2014,(33):183-184
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试点,会对国家财政收入、企业税收负担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改进产生重大影响,适当的政策措施既有助于避免双重纳税,降低企业税负,又可以细化专业分工,加快产业升级。本文按照部分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六大不同行业进行细化分析,对已有研究从影响因素的视角综述了"营改增"对于具体行业的实际税负影响,并从中梳理出共同影响因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及宏观政策提出具体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