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电荒”袭来,当“煤荒”迫近,当“油荒”降临,当“水荒”泛滥……宏观经济脚步体尝到了前行的艰辛,生产经营行业释放出了阵阵哀鸣。但面对着能源危机,勇敢的人们重新抖擞精神,踏上了痛苦的节能征程。 相似文献
2.
“电荒”、“煤荒”、“油荒”、“水荒”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种极不安定因素,而且也无情地改写了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历史标签,中国的能源底牌因此大白于世。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世界的冲击和影响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最近西方有分析家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很可能迎来一个黑色“拐点”。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追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浪潮与中国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9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在增长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从美国开始并在世界各国兴起,形成了一次“新经济”的浪潮。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人传统的增长方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我国的经济,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大面积持续发生“电荒”、“煤荒”和“油荒”,三大支柱性能源几乎同时出现大范围紧缺,给我同的经济运行和白姓生活带来了很大冲击。于是有人认为,我国已陷入“能源危机”,也有业内著名人士不赞成“能源危机”的提法。他们认为,当前出现的电、煤、油的紧张,是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能源短缺”。笔者认为,到底是能源短缺还是能源危机,不应是讨论的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7.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这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现实且迫在眉捷。为何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与环境代价,潜伏着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危险。这些问题表明,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中有一种说法:“魔鬼是由最美的天使变成的。”至于天使是如何堕落为魔鬼的,我一直没有找到出处。在现实中,GDP曾经是最美的天使,带来了繁荣和财富。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也确确实实地看到,这位天使在如何逐步地走向堕落。 相似文献
10.
11.
12.
【日本《产经新闻》10月9日】吸取全球资源,持续“暴食型经济成长”的中国经济一,由于能源对策的落后,导致了消费效率的低下、单位产值的巨大能耗和无数资源的浪费。创造同样的产值,中国要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7倍以上。即使眼前中国的能源需求还能够靠进口来勉强维持,但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资源的极大制约。谋求“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急需从“量”的成长向“质”的成长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唐伟霞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9):38-4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抛出“中国威胁论”,惊呼中国是亚洲即将睡醒的雄狮,已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尽管中国的政治外交一直声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客们仍然无视他们正在分享的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丰厚果实,频繁地采取种种手段,诸如制裁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的汇率改革施加压力,在“台独”问题上态度不明朗干涉中国内政等等,试图遏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影响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6.
非典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发性流行蔓延,使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鉴于非典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复杂性,综合性影响,本文建议扩大减税范围和适时推进税费改革,进一步增加政府预算支出的强度,增发短期项目公债和提高债务流动性,降低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消费信贷特别是家庭轿车和商住房的消费信贷规模,实行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17.
四大能源问题挑战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煤荒"、"电荒"这样的能源紧缺问题,引发了大家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忧虑。中国加入 WTO 后,开始步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向重型化发展,结果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产出能耗持续增加,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对 相似文献
18.
19.
近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的解读,既有正面积极的声音,同时也不乏唱衰中国经济的悖论。其中绝大部分外界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中国经济,普遍认为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抑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既保持了经济强劲稳定增长,也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形象得到普遍认可。但另类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也浮出水面,这是否意味着渲染中国经济崩溃将成为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另一种舆论导向?显然这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支撑“十一五”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融度越来越紧密,两者相互的影响愈显突出。因此,认清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