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如何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了较详细而深刘的论述,提出了要坚持做到“四个牢记”:即牢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不干超越阶段的事;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对于我们学习和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不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认识和把握,为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只有努力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和保 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正确与错误并存。自七届二中全会到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始终没有松动阶级斗争这根弦,以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党对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关系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并重;实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他构建的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观点,扼要地阐述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第一阶段)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过渡时期,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阶级斗争在新条件下的继续,过渡时期将是阶级斗争最残酷、最尖锐的时期。20世纪以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右摇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混淆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界限。列宁关于过渡时期阶级和国家问题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争相报考公务员是一种人才配置失当现象,公务员较高的真实收入是其主要诱因,这种激励结构的扭曲不利于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个社会是把人才配置到创新还是寻租上主要是由制度决定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生产性领域的报酬相对于寻租领域得到提高,从而鼓励更多人才把才能配置到创新活动和“做大蛋糕”的生产性活动上。  相似文献   

9.
<正> 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经济管理理论,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如何用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认识邓小平同志经济管理理论的时代特点,转变管理观念 (一)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管理理论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国情。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自2000年以来的过剩经济表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在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同时,现在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文化生产”上来。为此,首先应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财富观从效用财富观到货币财富观再到资本财富观的变化,用需要财富观取代货币财富观和资本财富观;其次要把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想要”(偏好)区别开来,从人本价值观对货币价值观、资本价值观的超越方面,研究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以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扬弃异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研究财富和需要内生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由此出发,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会计信息供求矛盾解决的程度如何会关系到会计的生存与发展。会计信息供求矛盾有两种突出表现:结果理性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观念与程序理性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观念的矛盾;宽型的会计信息需求结构和窄型的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的矛盾。针对这两种现象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如: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不断进行会计改革;加强政府监管;加强会计教育,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同时考虑成立专门的财务分析机构等。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偏重于生产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化生活需要的矛盾性认识,使人们思想上易产生误区,既不顾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致使少数人导致腐败。主要矛盾贯穿于过渡时期,但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生活需要存在着统一性与平衡性,根据这个理论,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不能超越现实生活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主要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研究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矛盾.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矛盾是复杂的,主要表现为个人自身和个人与社会两个相互制约的层面.把握了这些矛盾,就是把握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从长远来看,过剩经济仍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经济困境。我国经济过剩的根源在于,劳动力无限供给造成的低工资和由此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与日益提高的社会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工资分配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闻具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由工资决定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劳动力丰裕国家的长期低工资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恶性循环(低工资陷阱)。要摆脱低工资陷阱,政府除了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出口鼓励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职工工资从而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5.
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难以说明四个实践与理论问题。应当深刻领会和阐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有关阐述,将其修正为:资本家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和行动与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确立这一基本矛盾的新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户土地流转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微观数据,采用统计分析、Probit multiple choicemodel方法,将农户经济行为中的保障性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和产业选择行为引入土地流转的实证研究领域。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土地流转多为暂时性流转,土地流转结构性供需矛盾严重;农户对土地的需求目的更多来自于保障性需要;农户的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社会保障行为对土地流转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地矛盾化解: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人地矛盾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发达国家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表明,产权清晰界定和规模经营是化解人地矛盾的两个重要途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和家庭承包制三次农地制度变迁未能根本化解人地矛盾,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将这两个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地产权到户,是下一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目前各级政府、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有专家学者提出引入价格机制调节水资源需求量的观点不失为一重要措施。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总需水量中农业灌溉需水量占60%以上,如果提高水价,势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而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可有效地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如何使农民产生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主要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农民节水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导致农民节水的动力不足,以及如何解决正外部性溢出效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旅游现象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其中旅游者活动的基本矛盾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基本矛盾是旅游现象矛盾体的核心部分。在旅游产业中,旅行社是销售分公司,生产最终产品;旅游住宿等行业/企业是“制造”分公司,生产中间产品。本文运用系统思考方法,架构了旅游现象的矛盾体模型、旅游者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模型、旅游产业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模型。  相似文献   

20.
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协调共生机制构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海外人才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过程中,也存在海外人才水土不服,与本土人才协调不当等问题.通过对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含义的界定和区分,分析了两类人才的矛盾症结在于政策分配的失衡,从共生理论和共生效应出发,对构建两类人才的协调共生机制进行了探索,包括:遴选评审机制;人才特区机制;双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