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部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升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呈现出的是一种“科技”+“法治”的新结构,更注重的是从以往的权力管控到权利保障的变化,当前数字法治政府在建设中面临数字化立法欠缺及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数字法治政府的建设首先需要树立数字化和法治化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数字化立法和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孔维博 《商》2014,(6):65-65
很多关于法治的阐述都确定起源于古希腊思想,但是法治理论的发展一直在发展,并不断被赋予着新的生命。当今社会,法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欠发达国家,都已经将倡导法治原则、推进法治发展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虽然由于历史、地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的法治发展水平不同,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法治这一理念、精神、原则业已扮演了一种全球化理想的角色。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陆涵缘 《商》2014,(48):187-187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法治”自古即有,《晏子春秋》中最早提到该词,“昔者先君恒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无疑,“法治”并非此书所特有,而是整个时代的烙印。纵观春秋,正值百家争鸣,各个流派中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法治的理念。而至今仍为历史所铭记的儒墨道法四家,都对法治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其理念在历史的不断修正、更改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渗透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之中。我组将对法、道两大流派加以分析,以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民主与法治的含义和关系作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对民主与法治在近代西方两种不同表现“民主优住”和“法治优住”作了简单的阐述,以及宪法在民主与法治中的作用和现阶段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在法治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哈耶克与拉兹有不同的结论,前者崇尚建立一个自由秩序的社会,并认为法治能够对自由提供充分的保障,后者则将此看作是一种奢望;在基本法治思想方面,二者对“法治”、“法律”、“法治之价值”等也有不同的认识;在法治观上,二者则是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积极法治与消极法治、目的法治与工具法治、彻底法治与不彻底法治、对法治的完全信任与中立信任、价值主义的法律立场与实证主义的法律立场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邱莉  李嵩 《致富时代》2010,(4):197-197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时代。“法治”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声。“依法治国”被规定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方略。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法治建设缺少民众基础,国内公民没有养成尊重法律和法院解决的习惯。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影响较深的传统思想。该文将探讨将中庸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结合,期望能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对“和谐”概念都有阐述.如今,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说是理论的一次升华.而和谐校园建设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和谐”、“和谐校园”的界定,和谐校园建设提出的背景,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阐述如何去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9.
法治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国有企业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龙江森工集团正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龙江森工法治建设,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国企力量。从领导力量、思想指引、治理结构、队伍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的法律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龙江森工法治建设问题,旨在为龙江森工集团法治建设提供些许助力。  相似文献   

10.
李杰芳 《中国报业》2023,(14):138-139
新媒体时代,法治新闻节目若想利用“新媒体+”做好法治宣传,其制作必然要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法治节目的宣传方式要利用好“新媒体+”的多种渠道,促使媒体行业进行改革发展。电视台可通过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三微两端”融媒体生产平台等策略,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关注法律、学习法律,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三联竞争力》2010,(11):54-54
“CCTV中国十年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立足新世纪十年(2001—2010)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全面回顾和盘点十年来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法治人物。主办方为全国普法办和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2.
“执政”与“法治”在现今社会已几为所有人们熟知,近年以来,更是成为各国、各类媒体、各类人群所提及的高频词汇,然而这两个词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是如何在现时代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利益”贯穿于所有社会,自然亦贯穿于“执政”与“法治”的关联之中,并决定着它们的相互联系,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的运用“法治”来“执政”。  相似文献   

13.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海莉 《消费导刊》2014,(7):199-199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烟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对法律法规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加快企业的法治文化建设,做好依法治企是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又是一项实实在在、必须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张红 《中国市场》2008,(39):156-157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必须先行。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抓好高校法治校园建设,高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等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秦 《商》2014,(47):228-228
百年中国法学与法治,经过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包含着创建者的艰辛和实践者的风险,也反映了学者们的执著追求和领导人的胆识与魄力,最终不仅使法学走出了百丈低谷,依法治国的方略也终于栽人了宪法。但是法治始终曲折行进.法治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本文将试论之。  相似文献   

17.
周艳荣  滕琳琳 《商》2013,(17):352-353
党的十八大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首次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机关,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等重大使命,必须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本文基于公安工作的视角,首先对法治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解读,然后阐述了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公安工作中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警。  相似文献   

18.
王卓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76-1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法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密切联系,自施行以来,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民法典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相辅相成,既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民法典融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主要是理论课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用法能力等,真切做到建立民法典与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文琴 《中国报业》2023,(19):254-256
融媒体时代,做大做强做好法治新闻,对于法治新闻报道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任务。在新媒体技术持续迭代背景下,“中央厨房”式的新时代发展进程中,融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跨界”运作模式,即“跨界采访”“跨界报道”,可以实现多个部门共同分享。平台可以按照受众定位、传播模式制作出多种类型新闻,将其精确传递到观众视野中。  相似文献   

20.
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主管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质检系统,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后,也提出了“法治质检”的工作目标。“法治质检”不仅要求质检系统按照法定要求开展质检行政执法活动,还要求我们完善行政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