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日韩三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投资总额约占世界总和的20%,而外汇储备约占世界总和的47%.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了中日韩自贸区构想,并不断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积极探索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加速推动自贸区谈判进展,不仅对中日韩三国具有标志性意义,对全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本文通过了解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进展情况,综合分析中日韩三国贸易情况、贸易特点及贸易收支情况,深入探究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对外汇管理带来的挑战.了解外汇管理政策创新突破点,从而探索出符合多边投资发展的相应外汇政策建议,进一步研究便利企业跨境融资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落实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谈判,促使我国成为高水平开放的加速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张静  李兴元 《中国外资》2023,(16):18-20
<正>研究结果表明,RCEP成员国关税减让及非关税壁垒削减促进了中日韩经济发展,提高中日韩社会福利水平、增加产业产出、加深产业合作、促进进出口贸易量。中国应以RCEP为跳板,主动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构建中日韩“RCEP+”自贸区,实现中日韩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名 《中国外资》2004,(10):26-27
<正> 7月6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签署《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是因为,中国与南非,中国与巴西等自贸区谈判也欲启动。 而且,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有实质性进展,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也在酝酿之中。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已成为中国外交——经济的新攻势。  相似文献   

4.
向东辉 《中国外资》2013,(16):275+277
地缘经济时代,中日韩三国的地缘经济互动迅猛增多,相关三国间的双边多三边的自贸区谈判也已有多年,但随着于2013年3月26-28日在韩国首尔第一轮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召开,正式标志着三国自由区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三国特殊的地缘经济优势可以加速三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吴寒 《中国外资》2013,(10):13-13
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于3月28日在韩国首尔结束,中日韩自贸区的大幕,终于掀起一角。关于三国之间自贸区的建立的主张由来已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领土的争端,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各国对本国国内产业的保护等因素都是限制三国自贸区建立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地区都相继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突出标志,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建成和发展。关于中日韩的经贸合作早在1999年三国已经进行了加强三国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表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也在不断的进行。本文就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背景出发,探讨了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经济基础,并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琳 《中国外汇》2015,(18):42-45
包含了"一揽子"开放政策的中澳自贸协定将为中企深化对澳贸易、投资带来新动力与诸多便利。通过将两国特色产业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中澳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2015年6月17日,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FTA)。这是我国首次与大型发达经济体谈判达成自贸协定;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签定的最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协定之一。中澳自贸区实现了我国与"大型发达经济体"自贸区伙伴的"零突破",是继中韩自贸协定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资》2011,(15):1-1
<正>7月14日,第25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共同主持会议。会上,双方就中欧经贸关系的有关问题广泛、深入、坦诚地进行了交流,就中欧发展合作、完善1985年中欧经贸协定谈判、促进双向投资与高技术贸易、加快《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谈判、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促进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加强标准与合格  相似文献   

9.
报告摘录     
《中国外汇》2014,(6):10-11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台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坚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形成对外开放与改革发展良性互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贵州农村金融》2011,(7):35-36
一、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破题。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5月22日在日本东京闭幕,会后发布了《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日韩自贸区明年将启动正式谈判。这意味着,中日韩3国白贸区的研究进度将较预定提早一年完成,进程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东盟在中国经济、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有分析显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的推进,这一趋势将会延续较长时期。回顾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可以看到,双方在贸易、投资和多项经济活动方面均在提速。随着2014年APEC会议、东亚峰会、东盟峰会、东盟10+1、10+3会议、RCEP峰会的召开,贸易与自贸区建设问题再次成为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合作中的重要议题。2015年,东盟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澳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中澳间建立自由贸易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2013年6月6日,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第十九轮谈判在北京落下帷幕,这距离中澳间达成自贸协定又近了一步。经济基础是中澳两国建立FTA的前提条件,中澳建立自贸区以后能够更进一步强化两国间贸易的密切程度。本文主要分析了中澳两国间的经济交流的现状,并运用贸易密集度指数来具体量化分析中澳两国间贸易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13.
酝酿和造势了十年之久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破题。作为刚刚闭幕的第十五次东盟与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的最重要成果,中日韩三国已经就今年11月正式启动自贸区的谈判达成一致。对于占亚洲GDP70%和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0%的中日韩三国而言,其自贸区构建与落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区域经济范畴,而且对活跃国际贸易程度和驱动全球经济平衡具有杠杆意义。  相似文献   

14.
酝酿和造势了十年之久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终于迈开了实质性步伐。按照中日韩三国在东京召开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预备会议生成的计划,三方将于今年三、四月在韩国开展第一次正式谈判。对于占亚洲GDP70%和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0%的中日韩三国而言,其自贸区构建与落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区域经济范畴,而且对活跃国际贸易程度和驱动全球经济  相似文献   

15.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6国正式生效,韩国也于2月1日生效,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顺利启航.RCEP生效,为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持续了10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刘凌 《中国外资》2023,(19):60-62
<正>中海自贸区谈判至今已有18年,仅从贸易效应、投资促进等传统方式领域推进谈判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当前形势,从理念愿景、文化交流、宗教习俗等更多社会关切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路径,早日促成双方自贸协定的签署和推动中海自贸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自贸区是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特区,核心是营造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商业环境。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推动新一轮全面开放的重要引擎,标志着我国全面开放形成新格局。自贸区广泛涉及贸易、投资、金融、政府职能等各个方面。其中,金融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金融的改革创新是自贸区提质升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韩、中澳两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两国经济关系的日渐深化,中韩、中澳将率先成为突破传统地区政治秩序的结构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此,在2014年11月短短一个月内,中国分别与韩国、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相继完成自贸区实质性谈判,成为中国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首批代表。可以说,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自贸区建设思路,对参与方、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中国新型自贸区目前世界盛行的自贸区版本已经不仅仅涉及简单的贸易投资  相似文献   

19.
5月30日在韩国济州岛落下帷幕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所产生的成果格外丰厚。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会议通过的《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不仅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区(FTA)联合研究和三国投资协议谈判.而且明确于2011年在韩国建立三国合作秘书处,加速进行自由贸易的谈判。  相似文献   

20.
宏观·国内     
《投资北京》2015,(2):10
自贸区扩容将带来贸易投资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12月28日授权国务院在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业内人士指出,自贸区建设首先将带动基建投资,并持续带动地产投资,并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