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本文以非经常性损益为盈余管理代理变量,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8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通过增加非经常性损益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冲击;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相对于国有和非ST类上市公司,民营企业、ST类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交叉上市有效地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央行调整贷款利率时,不同治理结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别。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作用不同: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的调整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姚恩育 《浙商》2012,(2):48-49
“降息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企业固然是利女子’同时企业更需要良性的金融生存环境。如果再不改善,‘休克’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多。” 多少民营企业都在翘首期待,2012年货币政策会不会有所放松?在时隔3年来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012年会不会降息?  相似文献   

3.
这次央行大幅降低利率,意味着早些时候从紧的货币政策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的转向11月26日,央行突然宣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108个基点,出台政策力度之大,让人感觉吃惊,足见中国政府对当下经济状态的担忧。这次这是中国近11年来的最大降幅。因此,这次利息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5,(8)
短期而言,要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央行应尽快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央行不太愿意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但如果要实现今年7.5%的增长目标,中国必须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长期而言,中国需要推进结构改革来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08年12月以来,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没有差别化的操作,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7.5%。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近4000亿元,外加全球6大央行罕见联手救市,到底此次下调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针对此番动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存准率下调暗示货币政策已转向;另有专家表示,降准只是微调,不代表货币政策整体松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央行下调  相似文献   

6.
2015年2月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28日,央行进行了2015年的第一次降息;3月1日央行继续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的基准利率;而在前不久的4月20日,央行再次打出一记重拳,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我们知道,央行每次降准都是一般以0.5%为单位进行调整,每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就有7000亿-8000亿的资金被释放。上次央行降准1%,还在遥远的2008年。为什么央行近期要这样执行持续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央行在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曾在短短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人民银行还适时暂停发行1年期和6个月央行票据,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下面就分别看看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四川物价》2004,(5):44-44
《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刊登中国让会利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易宪容的章说.为什么政府三申五令、央行出台一个又一个的货币政策.对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就是不见成效?章认为.这次国内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快速增长拉动的结果.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必然会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快速增长,研钢铁、水泥、  相似文献   

9.
虽然最终平息为一场茶杯中的风波,无论是金融业还是实体经济均安然无恙,但这次突然袭击中国金融行业的"钱荒"事件更像一次警告,甚至是未来风暴的预警。6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钱荒"洗礼资金市场,并开始在金融、地产、大宗商品等资金密集型行业持续震荡。央行主导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格局是否已然发生深刻变化?房企也会面临可怕的"钱荒"吗?央行的批评与转向6月20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相似文献   

10.
雷国文 《商》2012,(18):121-122
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指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解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金融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对对金融货币政策进行思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金融货币政策的内涵着手,对金融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金融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问题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2-2016年,国家财政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货币政策的运用更具有主动性、前瞻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一味依赖货币宽松来推动经济增长,央行多次出台降准降息等措施,更倾向于定向降准,市场调节手段也更加多样。展望未来,财政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不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很难再回宽松。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加息缩表的周期,中国也不会例外。"十九大"以后,中国政府将会实施更加审慎的金融政策,金融去杠杆进程将会加速。央行正在逐步丰富市场利率调节手段,减少对利率调整的过度依赖,转而更多的通过SLF、MLF和国债等调剂市场货币资金头寸和价格。2017年10月份十年期国债价格大幅飙升,预示央行对长期资金价格的一个基本态度,即长期内资金成本将会上升,未来企业仍将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压力。在新的金融政策环境下,本文以某负债规模高、短期债务高和发债比重高的企业集团为例,就如何加强外部资金筹集管理进行论述,着力实现融资管理"保安全、优结构、控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郭延武  吕志峰  吴晶晶 《商》2013,(14):172-17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发生衰退,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国内经济转折下行,通胀问题、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作为实施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机构,我国央行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本文立足于从2008年到至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来分析我国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变化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先听说雷曼兄弟倒了,后又得知信息:央行改变了货币政策方向——降息0.27%和调低非五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1%。让人觉得很是感慨,就此来解读一下央行今天货币政策“单一性(就保增长)、非对称性(只降贷款利率)和同步性(与美国救市时间趋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为调整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国采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调整其运行状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不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执行会产生不同宏观经济效果,央行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式实行相应的政策,其中,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发挥着不同作用,研究发现,央行不能两者并行,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2013,(1):9-10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与金融市场的影响有时滞性和延续性。要了解2013年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对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影响,有必要对2012年以来的金融环境及演变特点和遗留问题做一番梳理。2012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微调。从政策出台的时间序列上看,去年2月24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于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形势明显缓和,5月18日,  相似文献   

16.
《商》2014,(48):9-9
专家:是重大利好 千呼万唤始出来,央行终于迈出了更为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步。近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相似文献   

17.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CPI同比涨4.2%,为2010年9月以来新低;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7%,是2009年12月以来新低。这两项数据持续下跌的趋势被市场认为为继续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中国央行自2010年11月明确提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至今已有一年多,尽管2011年12月5日开始下调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新财富》2013,(3):36-38
从中国过去10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看,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其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冲击尤为明显。单纯锚定货币供应量指标,难以起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央行采取以市场利率为锚的公开市场操作,将会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鸥 《致富时代》2011,(11):7-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汹汹袭来,3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仍在蹒跚中。战胜金融海啸的唯一法宝,就是采取正确无误的货币策略;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洗牌和重建之日,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央行将继续制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外,同时把握时代机遇,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该文将介绍金融危机对全球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中国金融货币政策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金融摩擦的市场环境,本文构建新凯恩斯DSGE模型以拓展泰勒规则分析大规模债券购买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观察外生冲击对长期和短期利率、储蓄、消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作用,并比较不同政策组合的福利损失。研究发现:债券购买会通过"期限偏好"渠道传导至总产出和价格;与单独使用常规货币政策相比,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结合的最优货币政策,将明显降低福利损失;即使在非金融危机期间,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稳定总产出和通胀也有利,尤其在零利率附近作用更为明显;常规货币政策的通胀调节是对非常规货币政策总产出缺口反应的有益补充,相互配合可以降低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