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们对保尔.柯察金的这句名言都不陌生:“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你在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就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毕生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也都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是非观去做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在做一件事情前会认真地问一个“为什么”、“这件事对不对”、“该不该去做”;单位里偶尔碰上一个特别“较真”的人,同事还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可笑,领导则可能把他当“刺头”,甚至让他坐“冷板凳”。大部分人不愿意“问是非”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读者评刊     
《中外管理》2011,(11):12-12
《企业家的人生沉浮不过“四个如此”》 @中外管理杂志:人生的最大悲剧,是在他人生顿悟之日,也到了无力做事之时,这真是“等到懂事了,却不能做事了”。本刊总编辑杨沛霆建议,要有“反着活”的气概:要努力从现在开始就面对自己的未来而活,给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喜剧人生!如此“活法”,创业者做事.隋就更易抓住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顾欣 《英才》2007,(12):14-14
看了《我的思生活》,觉得很真实,也很感动。 一直记得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无意义,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规定一个意义。”在这或短暂或漫长的几十年里,我们不断追求意义,实现自己赋予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生命,我们才觉得丰富而满足。因此,王冉将生命聚焦于“坚持自己所爱”,林永宁追求的则是敬天爱人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可人生中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他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是说人应脚踏实地做事,心平气和地与人和睦相处。如此,既利于别人,亦利于自己。“争”则以压倒别人为能事,损人而不利已,心胸狭窄而嫉妒,即使有成,亦必有限。好竞争的人往往会忘记“为”。  相似文献   

6.
“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在广告业.这句话也普遍流行,但是每个人的理解又千差万别。冯兴的理解则是:做人是道.做事是术.一个人终究可以走多远,不在于他的术有多高明.而在于他的道有多厚重。  相似文献   

7.
宋妍 《活力》2011,(10):31-31
终身学习,古已有之。我们的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提倡社会全员来互动学习,学会学习;人人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 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人是学习的动物。”对所有的人来说,生命是学习的原点,也是学习的终点。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无论是炎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财务与会计》2016,(14):1-1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这是陈独秀对人生的诠释。也有作家言:“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涟漪波澜不惊,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惟有中流击水,披荆斩棘,才能抵达希冀的地方。同样,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承载着希望,但也潜藏着艰难。惟坚定步伐一路向前,才能在这深刻变革的经济浪潮中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做事要讲成本。但是,在计算人生这本“大账”时,很多人却不习惯引入成本核算的思维方式,致使为了许多无价值的东西而浪费自己宝贵的人生成本。那么,人的一生应该计算哪些成本呢?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大泽龙蛇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风起水生的时代。厉汉华,一位年仅32岁的年轻企业家,已在商业、服装、化工三大领域颇有建树。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与他交流中你又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思想特别活跃,做事特别认真,对人特别真诚”,这是熟知厉董的人对他的评价。在以“家族式”企业而著称的浙江温州,厉董的几家企业会让你惊讶地发现其不同点,他的几家企业里基本看不到家族成员的影子。当记者问他为何如此放心时,厉董笑着说:“在用人上我从不唯亲、也不避亲,能者居之;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是我的目标;当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时,我还有理由不放心吗?”是的,厉董正是以这种气魄凝聚了一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努力、为了理想而拼搏!  相似文献   

11.
忧老怪 《新前程》2006,(4):95-95
老怪: 我是因为会“做事”而进入公司的.可悲的是.却因为不会“做人”而不得不离开公司了。老板是个坚持己见的人,听不进我的建议和意见,同事们也常常不配合。遇到无法说服老板、同事的时候,我常常扪心自问:在这家企业我到底有没有尽心尽力?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很明显,仅凭做事而不善于“为人”根本无法得到重用。我这样的性格已经在两家公司、四任老板那里屡遭挫败.难道我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秉性才可以混迹职场吗?  相似文献   

12.
“再过100年、500年,我们肯定都不在了,后来人也许早不记得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但只要他们回想起这个年代的时候,想起曾有那么一群人,为了推进中国知识经济的进程而努力过,那我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缘来无影     
谢骏是一个有计划的人,他坚持说,他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什么偶然事件。他说:“我是一个理智的人,我的每一步都在计划和意料之中。”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中没有戏剧情节。”谢骏这么说。 谢骏是一个医生,不开口则已,一开口语气就不容置疑,但并不会令人感到不快。或许这和他的职业有关。他三十多岁就已经是外科主任了。要说服他,必须拿出证据。他不信杂志上编的那些故事。 “那好吧,就说你自己吧,你的人生计划第一部分,职业是怎么选择的?”  相似文献   

14.
快乐打工     
在北京味多美,有一个面包师小张在工作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且感染着周围很多的人。每天,都有许多新老客户光顾。人们时常会问他是否热爱自己的职业,他总是说“不”;问他是否是为了成就感而努力工作,他仍然说“不”。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把每个面包做好,只是为了生存,但我是快乐的,因为至少我可以用我擅长的工作去换取酬劳。”  相似文献   

15.
《礼物》     
《科技与企业》2005,(6):68-68
你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对工作所持的态度也是浮躁的:“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可以了,多一点我都不干”、“工作嘛,又不是为自己干,说得过去就行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广角镜     
教你做人做事▲在竞争社会中,有不少人认为“善”已经没有竞争力,有人说:“人善被人欺。”这话不对。这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被扭曲了的思维方式。这种反善教育的恶果就会造成对社会文明的反叛。▲在人生路上,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审时度势;一是扬长避短。审时度势是面,扬长避短是点。▲波折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激发了你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不论你做哪一行任何职务,首先要学会做人。▲不做文人,很难理解“身处逆境甚至绝境想到的就是著书立说”的人生境界,但做了文人,才深知书是文人精神之载体,书是文人放大了的生命。读书乐乐读书▲读…  相似文献   

17.
王琦 《中国企业家》2005,(16):20-20
如果不是宏调带来的寒意让地产大佬都安静了,我们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听到和“大佬”们不一样的声音“我花了8000元参加博鳌论坛,不就是为了看看潘石屹吗?”8月5日,博鳌地产论坛听众席上,一个内地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潘石屹的缺席而小声抱怨着。他身边的另外一位发展商也略有不满:“耳熟能详的人物好像就来了一个孙宏斌。而且王石没来,光他一个人也不热闹。”  相似文献   

18.
子雄 《企业世界》2006,(9):40-40
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经营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相似文献   

19.
《劳动月刊》2012,(7):17-19
“我是个想法简单的人,欲望不多,可老天为什么偏偏不肯放过我,一次次在感情上捉弄我。我现在身心俱疲,只盼着孩子出生后真相水落石出。”亦诚说他现在尽心照顾着有孕在身的妻子,但这只是为了也许50%都不到的可能,“就算替别人照料一阵子吧,也比照料一辈子好。没准,这孩子真是我的呢?”亦诚的内心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0.
张者  越飞  赵亮 《英才》2000,(12)
是非:中国文坛尽是些是非,报纸一登就是什么“胡风案”、“老舍之死”之类的。这和文化无关,对于一个迷恋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不屑一顾的事。文学:现在是一个无文学的时代,中国文学正在梦游。根本不清醒,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念去走路。走哪算哪。体验:我认为我将写的这部书太深刻了,过去写的东西都是皮毛,没写出自己生命的体验,人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