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即EFL模型,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 ,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 ,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 ,即EFL模型 ,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 ,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 ,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 ,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 ,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 ,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 ,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本文回顾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问题的研究 ,就人口容量研究的意义、人口容量的概念、研究方法、对我国人口容量的估算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人口容量的科学研究是一件极为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 ,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以西部12省市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西部12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估算.中国目前已经出现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但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低消费的条件下,西部地区具有相对较小的人地矛盾,生态赤字较小,目前的人口规模基本可认为是合理的.随着西部开发的进程,西部省区正在并将持续面临严重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5.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西部12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估算.中国目前已经出现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但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低消费的条件下,西部地区具有相对较小的人地矛盾,生态赤字较小,目前的人口规模基本可认为是合理的.随着西部开发的进程,西部省区正在并将持续面临严重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6.
对适度人口作了全方位的阐明,分别包括三级内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方向(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生态和人口与社会)和三个阶段(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人口),确定适度人口的方法,应是动态、优化和和逆向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适度人口作了全方位的阐明,分别包括三级内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方向(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生态和人口与社会)和三个阶段(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人口),确定适度人口的方法,应是动态、优化和和逆向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余京津 《商》2013,(1):173-17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资源需求增大,人口与环境之间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矛盾,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子,我国开始寻求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农村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规模巨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转移农村人口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P-E-R模型的贵州省适度人口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锋  杨莲 《商场现代化》2010,(12):124-125
贵州省地属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再加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环境承受能力迅速膨胀,因此人口规模的控制对贵州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P-E-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指标,建立回归模型,为贵州省适度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初步的量化基础;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形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人口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满 《商业研究》2004,(6):171-173
人口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其人口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农村人口素质低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 ,人口上增长过快构成了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 ,我国必须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口对策 ,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6)
贫困是我们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反贫困也成为了我们人类必须肩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现在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反饥饿,反贫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仅可以看做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有许多的贫困人口从贫困当中走了出来。但是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方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们。他们这里偏僻,交通不方便,国家在解决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上还是做得很不到位,当然这也是和这些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这不仅仅是给他们捐钱捐物,这样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没有可持续性。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家,人口的众多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分析研究这两个方面,让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不动产价格(房价)波动带来的民生问题和政策调控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从人口规模和流动视角探讨房价波动及其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人口规模通过高工资和宜居性弥补了大城市的负外部性,人口流动在竞争效应和预期效应下增加住房的需求。进一步分析认为,人口规模的差异以及人口向东部城市流动造成资源禀赋差异,是形成房价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针对不同城市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加强中小城市基础服务建设,鼓励流动人口购房和农民工创业,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人口政策方面,引导劳动力流动,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实现人口合理分布;加大当地教育的投入和职业培训,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方面,一二线城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三四线城市优势资源和产业承接能力;加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扶持。  相似文献   

14.
杨东进 《商业时代》2005,(20):76-77,79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有限水资源的社会特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规模经济理论看 ,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 ,商业银行获得的盈利大 ,经营规模达到适度。超过适度规模边界的超大型银行的规模不经济性证明了银行保持适度规模的合理性。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规模偏小 ,离适度规模边界尚有较大空间 ,要发挥规模效应 ,推进改革和重组。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面积辽阔,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缺乏,气候条件差,大部分属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能够供人类生存的地方极少。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出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应该是在25.8万人左右,这表明柴达木地区的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指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经历着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出发,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并提出相关的实施策略,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城市规模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