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前,安徽农村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1949—1962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活跃;二是1962—1978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处于低潮。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变动的重要表象之一,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与其间农村社会变动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经济格局的演变关系,以期为京津冀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个区县,采用人口、经济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及一致性系数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的内部流动及时空演变配置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在0.44-1.03之间,表明人口与经济分布均呈现出比较显著的不均衡状态,同时人口与经济分布演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2)研究区整体人口地理集中度逐年下降,而经济地理集中度则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而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偏远县域,表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分布特征。(3)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的区域范围基本保持稳定,而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县数量大幅度增加。重要城市的区县人口及经济集中度增强,偏远地区的区县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趋势明显。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政策的主导下,应该优化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及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协调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提高治理水平,必须“以人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四融入”。目前安徽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未享受“市民待遇”,城乡“两栖”,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这是城市社会治理的“肠梗阻”。课题组拟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现状入手,分析制约安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多种因素,期望创新城市的社会治理,改革政府的体制机制,探寻有序推进安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其总体效应是引起气候变暖。工业化时代,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而且更取决于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种乘数效应,包括人口规模增加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空间集聚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人口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与人口规模、结构相比,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人口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钟业喜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31(2):195-200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相似文献   

7.
梁添勇 《时代经贸》2013,(22):185-187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社会负担等都有不同影响。研究人口年龄构成可为不合理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由。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年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全国、福建省和龙岩市普查资料及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比分析,揭示了全国、福建省和龙岩市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阐述了这种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尤其对教育布局和教育结构的影响,提出了适应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后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米彦军 《生产力研究》2007,14(19):97-98
从幕末到现代日本所采取的人口政策对本国生产力和其他国家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通过日本近代大思想家德富苏峰的相关论著对日本近代以来人口政策思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陷入了较为沉重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之中,表现出全国混乱动荡的局面。这些天灾人祸对近代中国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太平天国战争。然而在现有文献讨论中,涉及历史上暂时性的冲击(如战争、瘟疫、灾荒等)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依然缺乏足够深入的考察。为此,以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太平天国战争为样本,考察突发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人口损失及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云南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直接相关。为了实现云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实现云南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的同时 ,缩小云南各地州市人口发展的差异 ,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对于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分析了云南人口区域发展的主要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及对策。一、云南省是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省 ,各方面与全国比较差距较大1、云南省人口增长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长推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云南人口迁移由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