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原因及转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我国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各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也主耍分布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开发、小城镇建设以及各种人为经济活动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道路,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巨大,素质较低。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中沉淀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为3.6亿人,从农产品需求角度所进行的测算表明,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7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9亿人。而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据统计,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  相似文献   

7.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三大任务。在这当中,增加农民收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我们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根治农村财务管理薄弱现状、有效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等角度出发,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产生了“村账镇(乡)管”的财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庆仙 《农业经济》2006,(12):34-3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化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产业非均衡发展、收入差距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偏移等所造成的。缓解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空间分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政府扶贫政策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区域瞄准的准确性,促进农业开发和非农就业,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降低财政差距,促进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1.
制约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突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农村社会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就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作一探讨。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社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居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些论述精辟地阐述了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萤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明 《农业经济》2007,(7):46-47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破解的重点难题,本文将营口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成因、破解思路与对策措施建议归纳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基本目标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现实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从事粮食工作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工作就有成效,事业就前进。反之,则受到非理性观念干扰,工作就受挫折而走弯路。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创新,可以说大多数能与时俱进,得以长足发展。但必须清醒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干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一个稳定、快速、和谐的轨道上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63年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观点以来,“小城镇、大战略”已成为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