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的张承地区脱贫政策和生态政策在各自发挥一定作用后,开始出现了碰撞和矛盾,困扰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改变传统观念和生产模式,从生态产品理论和政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以张承地区为代表的环首都贫困带脱贫工作和以张承地区为代表的环首都生态圈建设工作,近几年都很有起色。以丰宁县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1282元,2011年增加到3365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生态功能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更好发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尚未形成协调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筹资模式过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尚未建立、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体看,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未来应支持生态功能区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对生态功能区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机制、提升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生态功能区保护中的多种利益关系进行了理论剖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生态受益区域须给予生态保护区足够的补偿,发达地区应通过转移支付去实现最佳的生态保护规模,主动担起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责任,长期帮助生态功能区当地发展,以阻止他们对生态功能更严重的破坏,进而保障自身的生态利益,这不仅是发达地区的责任,也是其享受生态功能的必要成本,更是其维护长期利益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识别问题区域是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背景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空间管控和区域治理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76个县级单元的第一产业比率、负面清单涉及农业的总频次及主导产业频次等指标,描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业发展概况及其特征,采用一般指标识别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问题区域,以期协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四类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及畜牧业占人均GDP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防风固沙区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将面临更高的农业产业调整压力;四类生态功能区内的贫困县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与水土保持型地区须承受较高的扶贫压力,防风固沙功能区内的县级单位须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应当整合横、纵向的政策与资源,推动政策协同及区域合作以实现高效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5.
实现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在西北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有效实践,对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展循环农业、提升科技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态型农村是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功能区建设基础上伊春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生态功能区的提出为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产业创造了机遇,黑龙江省主要规划在生态功能区基础上加强对大小兴安岭在发挥生态效应上产业的转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对伊春林区产业的转型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影响林区产业转型制度障碍,提出了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庞永真 《经济师》2015,(2):20-21
主体功能区的建立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弥补各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足,为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新思路。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通过主体功能区各区域生态责任的科学划分以及生态资源和生态财政指标的确定,通过生态预算编制、生态预算执行、生态预算决算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从决策、执行到反馈的有机系统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政府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按照该要求,作为生态补偿主要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应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基于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环境友好型城市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对生态经济学科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同时利用评价指标引导它们的建设。主体功能区划是塑造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举措。生态经济理论作为主体功能区提出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发展视角,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趋势。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对生态经济学科发展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经济学科研究要有新思路,要有明确的区域指向性,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洪富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2,(8):184-185,197
当前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这不仅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也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瓶颈因素。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实现科学的、持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多元治理势在必行。结合国际上日益强调对完整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全方位保护的迫切需求,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提出了生态功能区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根据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位属性和发展水平,可将其分为东北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和中南区域四个片区,各区内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限制开发与贫困属性长期并存、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约束等问题。综合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在于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人力资源流失、主导产业规划滞后、第三产业活力不足。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突出县域差异化;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绿色服务业增长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重点工程"和"品牌工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也是生产力,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除了生态涵养这一主导功能,也必然承载发展等其它功能.文章借鉴主体功能区划理念,立足于首都经济和国际化大都市特点,围绕平原地区、浅山区、深山区不同特征,将生态涵养发展区细分为保护核心区、保护缓冲区、发展储备区、优化发展区四个子区域,并分区域提出功能建设的重点任务及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罗德 《经济》2014,(10)
正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全市38个区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形成了独具重庆特色的"五大功能区"理论。垫江县作为渝东北地区的前沿阵地,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在发展中加强生态涵养和保护、在生态涵养和保护中加快发展,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垫江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垫江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县的功能定位要求,也是未来垫江农业的必然选择。垫江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  相似文献   

14.
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在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发掘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政府补偿模式。政府建立农业碳汇补贴制度,对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生态补偿。二是市场化补偿模式。建立碳交易平台,通过碳资产交易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三是自力补偿模式。倡导三次产业融合,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发掘和实现农业生态价值的主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农业为支撑、以农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1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逐渐递减态势,且各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2)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4)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限制开发区域的主要形态包括森林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功能区、水土严重流失地区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珠江水系的"上游效应"关系到珠三角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关系到珠三角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全面改善,是全面实现珠三角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珠三角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发展路径包括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金融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经济圈的生态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融合。  相似文献   

18.
温旭新  杨怀佳  张波 《经济问题》2022,(12):106-111
山西沿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承担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持黄河长治久安的主体功能区职责,也肩负着满足区域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任务。当前,该地区面临经济体量小、产业零散化、财政实力整体偏弱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多重发展约束。研究表明,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维持再生产的要素大量外流、政府间同质化竞争、非生产性支出占用相当比例经济剩余是造成上述发展约束的主要原因,应从深挖生态产品价值、更大范围开展空间合作、引导多方主体参与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分税制改革所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适应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基金等政策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需要,西部地区依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对新疆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与西部地区整体情况进行对比,提出了应改革现有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逐渐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