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家信息》2012,(6):21-30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带动就业,积累外汇,可以说,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改革开放巨大的物质成就。然而,高速发展后,“中国制造”也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制造不仅面临着价值链位置低端、没有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惊险一跃的老问题,而且又遭遇到劳动力老化、人口数量型红利...  相似文献   

2.
底部信号     
牛年一到,中国人特盼着做个“牛人”、造个“牛市”。但偏偏赶上了金融危机,加上不少经济学家说,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V”字的左边,于是,别说“牛经济”了,人们连“底部”也不敢轻言。  相似文献   

3.
张车伟 《中国就业》2011,(1):12-13,26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回顾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各项成就,就业的成绩单应该说令人满意。城镇新增就业数量年均超过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2%左右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顺利,整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总体来看,“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就业目标都得以很好完成。尤其是这些成绩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不利局面下取得的,就显得更加可贵。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危机中当了两三年“超人”的杨超,酷似玄奘,倍感“超人”不好当,虽然西天确实有真金,自己的道行也不浅,但毕竟西天取“金”之路,魔怪不少,风险很多,更有“守着金山淘沙忙”之虞。取金何必西行,2010年,杨“超人”按下西行云头,笃定大陆本土,凭借麾下众将士们样样精通的十八般武艺,同样赚得盆盈钵满。  相似文献   

5.
王红 《中国就业》2006,(2):39-42
城镇无下岗失业人员。农村无富余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最高境界,在过往的几年中。曾一度被无数就业服务工作者视为遥不可及的一项“天文工程”,尤其是创建无富余劳动力新农村,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性难题。然而,吉林省敦化市历经几年的努力,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工业化、劳务输出、“阳光工程”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步伐,已经向这最高境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如今,全市16个乡镇,已有38个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实现了38个“零”的突破。笔者针对敦化市创建无富余劳动力村所取得的现实成果,深入部分创建典型村。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的每一个领域都在述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作为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中国就业,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和在领导、同志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和一些亲身参与、亲眼见证这段历程的同志共同提笔,合力编写了《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该书从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建立劳动服务公司,改革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确立市场就业主体地位,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城乡分割、  相似文献   

7.
王缨 《中外管理》2010,(2):20-20
要过年啦!又过年了!今夕何夕?在金融危机纷纷扰扰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2010年。年年岁岁,岁岁过年,新“春”佳“节”,这可是中国人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如今,我们的企业会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迎接新年新春呢?这仍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告别已结束的“十一五”,迎来崭新的“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即将踏上新征程。就业这项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热点话题,又一次成为大众热议的核心。2010年底,中国就业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以“科学分析就业新形势,深化研究就业对策措施”为主题的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就业形势分析会同时召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为了解决十年文革遗留下来的城镇就业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简称“三结合”就业方针。为贯彻落实“三结合”就业方针,各地劳动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县级以上劳动服务公司最初的定位是:既担负着组织社会劳动力,进行经济活动的任务,又担负着劳动部门的部分行政职能。  相似文献   

10.
高平 《中国就业》2012,(1):36-37
近几年,城关区就业局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基层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考核管理、信息宣传等六大体系建设,用“360度”全方位、全覆盖,“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城关区就业服务品牌——“民生就业360”。通过“民生就业360”,城关区就业局将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兰州市乃至全省就业系统的佼佼者。但由于城关区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5760人。比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深圳市仅少740人。辖区内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辖区内的“4050”人员、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成了就业再就业过程中的“老大难”。近期该局正式筹建“城关区居家就业服务中心”,“居家就业工程”全面启动.以“居家就业”模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06,(7):4-8
六月春城,繁花似锦,天高风清,景色宜人。为回顾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审议“十一五”期间中国就业促进会的五年规划,研讨中国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政策思路与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健全促进中国就业长效机制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热点问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国就业促进会的理事们,齐聚云南省昆明市,胜利召开了中国就业促进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就业促进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就业促进会五年工作规划》和《关于成立中国就业促进会公共就业服务等八个专业委员会的建议》,并对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努力配合政府促进中国就业工作等方面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与2006年的年末岁首,与往年大不一样:一个是不平凡的“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个是继往开来的充满希望的“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为就业工作者,总结“十五”期间的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研究落实3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王文  胡笳  王秀森 《乡镇论坛》2009,(12):12-13
一些“八零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号:“鸟巢一代”。“‘鸟巢一代’面临求职噩梦”、“中国大学生就业进入30年来最艰难时期”——世界媒体上近来充满了对中国“80后”学子的类似担忧。这是一批诞生于中国最好时代的年轻人,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可能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巨大冲击一失业。中国公布的数字显示,  相似文献   

14.
2007—200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短缺——过剩——再短缺”的循环。2007年到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劳动力全面短缺,劳动力成本急速攀升。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急速下滑,劳动力需求大幅下降,失业问题引人关注。2009年春节以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约20%,出口滑坡引起出口企业大量停产、减产甚至倒闭,减少了10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5.
飞跃集团曾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典范,它的沉浮,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制造”盛衰的一个风向标。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飞跃的成功转型再次为众多民企树立了一个新坐标  相似文献   

16.
张立伟 《中国就业》2009,(10):33-35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民工潮”和“返乡创业潮”交相辉映,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景观。据2006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国累计有1.2亿农民工外出务工;2007年,有近500万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2012,(2):1-1
国务院发布2011-2015年促进就业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就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实际。从长期来讲,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进入到现阶段,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作为中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工业大省,不论是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是在安置就业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面临着国企体制改革、产业调整等诸多问题,由此引发了不同原因的就业问题。刚刚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就业问题成为“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的环节。目前,全省相当数量的企业,不仅工艺设备老化,污染严重,而且资金短缺、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这些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就业矛盾都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新近撰写的《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研究报告中,归纳了影响中国未来走势的十个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问题、贫富差距、生态与资源问题、台湾问题、全球化问题、国内治理危机、信心和诚信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北京大学一课题组也曾预测:中国2010年前后是“危机多发期”,最有可能出现危机的领域依次是“社会”、“金融”、“经济”、“就业”。研究报告和课题分别把金融危机位列第三、二位,足见其重要性。金融体系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绝非儿戏。对于金融危机我们应认真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楼市春季“小阳春”到五、六月份的“井喷”,再到临近国庆的“激流暗涌”,中国房地产业似乎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逃出生天”。楼市“涨”声一片中,不断有人惊呼“牛市”又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