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世界性难题。国务院于2001年12月11日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旨在通过阜新的转型来破解世界性的难题,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一年来,阜新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方针,在转型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沉寂的百里矿区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宋琳琳 《辽宁经济》2009,(10):51-51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一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第一个试点的阜新任务更是艰巨。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阜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阜新市是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本文详细阐述了阜新进行经济转型试点的由来,转型试点的基本思路,由"试点"转入"示范"的晋升过程,重点阐述了阜新产业集群的产生规律与演化规律,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的总体脉络。这不仅对辽宁、对东北,而且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涛 《发展》2008,(5):6-8
白银,一个新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走过了近50年的辉煌历程后,却不得不因为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面对转型的难题。其实,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已经现实存在,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确定辽宁阜新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到2007年底《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最近的重要批示精神,对阜新这座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笫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十年转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形成的经验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这对国内同类资源城市实施转型很有借鉴意义。同时,本文还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媒体对阜新转型的误读,这将对全面、正确认识阜新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阜新为实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奋斗目标,将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这意味阜新由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本文全面阐述了阜新市委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客观依据、工作重点和重大意义,所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对阜新,对省内、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城市都有重要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企业的构成主体即为中小企业,其融资问题代表着阜新地区整体企业的融资情况。本文在针对经济转型期阜新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阜新企业发展突破资金瓶颈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其他经济转型城市企业持续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阜新服务业的朝阳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凡 《辽宁经济》2004,(12):68-69
阜新作为全国惟一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解决好转型向哪里转,即重点发展什么产业、行业的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阜新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使之成为阜新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形象产业,重点接续替代产业,是阜新经济转型的正确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9.
“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位于东北辽宁省的阜新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能源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可采之煤越来越少,作为煤城的阜新正走入“暮年”。2001年底,阜新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区”,国务院希望阜新市作出的尝试,能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经验。到2004年12月,转型已满三周年。那么,阜新的尝试能否为全国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0.
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使阜新赢得了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早日实现转型振兴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刘铸 《辽宁经济》2009,(4):77-77
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煤炭企业也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煤矿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阜新被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今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体制创新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阜新矿区能否实现转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矿业联合会继2003年9月在盘锦召开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后,今年又把阜新作为第六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的举办地,这是对阜新、对辽宁的厚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辽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省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双重任务,机遇难得,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经济转型推进到底,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  相似文献   

13.
潘利国 《辽宁经济》2009,(10):19-19
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于去年加入沈阳经济区,这是省委、省政府的英明决策,使阜新融入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成为辽宁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建设沈阳经济区两大区域经济发展板块的交汇点、结合部。我们抓住有利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省级,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阜新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10年转型、10年探索,阜新经济转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经全市上下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经济摆脱了困境,走出低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阜新市是一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曾为国家贡献了5.3亿吨煤及153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如今地下资源已近枯竭.国务院于2001年12月11日将阜新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地下资源的虽近枯竭,可阜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耕地达6亩,是全省的2倍,全国4倍,因此阜新将转型的重点放到了第一产业上,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来实现经济的第二次腾飞.以政府和龙头企业为主,积极培育农民自办组织形式,加快培育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前全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其中69个城市(县/区)被先后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已经转型多年,他们急需摆脱"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亡"的命运,"救赎"与"重生"每天都在这些城市中上演。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能否都能找到适合的接续替代产业,不仅关系这些城市的命运,更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资源战略、发展前景。目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从2001年12月辽宁阜新市被列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开始,阜新市踏上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然而,资源的过度开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这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转型在艰难中进行。当前,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以及省内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阜新如何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摆脱"黑色魔咒"。是我们这期专题所关注的,本刊以阜新市为例,特邀多位学者纵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希望对读者略有启迪。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5年10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团考察了欧洲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情况.德国、法国政府都很注重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区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5年10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团考察了欧洲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情况。德国、法国政府都很注重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区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受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启示,提出打造阜新经济转型升级版这个崭新命题。全篇对阜新今后在转型理念、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经济转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挥政策优势等八个方面如何打造阜新经济转型升级版问题作了深刻、精辟阐述。这对国内、省内同类资源城市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经济转型推上新阶段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茜若  高宇 《辽宁经济》2006,(10):18-19
阜新以及阜新矿区的经济转型并非是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而不得已为之,而是在遵循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这符合阜新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是资源型城市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目前,矿区的煤炭地质储量尚有12亿吨。其中可采储节5.1亿吨,以目前年产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超码还有50年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