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措施.但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究其制度根源,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障碍。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农民工逐渐的老去与回乡,导致现阶段第二代农民工成为主要的生力军,而且近年来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而第二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使其更想成为城市市民,但是事实上依旧有着一定的问题,对此本文就从我们高三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对新时期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开展分析,并对今后第二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路径做出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章元  徐骁翔 《新金融》2022,(11):4-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此过程中,取消户籍制度并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质量是中国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简单地取消户籍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文认为,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流入地的公共服务接纳部分农民工实现市民化,长期内还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从提高社会流动性的角度提高他们进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有能力承受在城市落户后的高生活成本。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非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要劳动者。但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比较缓慢,农民工成为“经济上被接纳、社会上被排斥”城市的“边缘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制度性的障碍,还有能力不足等因素,这些都应该加以解决,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进城退农的二重性,存在复杂的进退逻辑。在共性方面,进退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紧迫性和规模性;在个性方面,进退不仅矛盾各异,而且进快退慢、进易退难、进急退缓、进集中而退分散、进退主体意愿多元;在相互关系方面,进是退的前提和保障,退是进的深化和结束。依据农民工市民化进退逻辑,其进入机制应该是一种针对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其退出机制应该是一种针对农民工的诱致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建设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城乡融合"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各方面间差距。然而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遭遇着户籍、住房方面的障碍。据统计2016年中国农民工的数量约为2.7亿,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工业化,确极难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而随着城乡之间差距和矛盾的存在,且二元户籍制度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进一步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需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因此本文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户籍和住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双重市民化是指身体市民化与心理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体市民化与心理市民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这对于有力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纪英 《金卡工程》2010,14(11):332-332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制弊端和制度缺失使新生代农民工未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低下等严重制约了市民化进程。文章试图通过对阻滞市民化的因素分析,探寻加快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特点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大体经历了控制发展、曲折发展和稳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体现了制度政策性、"半市民化"性、地域不平衡性、紧迫性以及高额社会成本主要由农民工间接支付五个鲜明特点.基于对历史进程和特点的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农民工完全退出农村、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多元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面对高昂的市民化成本,采取多元分担解决的方式已成为必由之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民生问题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过去几十年以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为特点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道路,对城市的承  相似文献   

11.
时光荏苒,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然而,当这个群体渴望在政治身份、经济权益、  相似文献   

12.
根据改革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和成长环境的客观条件,以1980年为界,将之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之后出生的称为第二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今农民工的主体,实现二代农民工城镇化最需要关注的是其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收入增长等问题。近60%的二代农民工不愿拿土地换城镇户籍,原因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农民工稳定就业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依然不健全、不完善。本文关注的是二代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与其城镇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目前,隐性户籍门槛、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与城镇住房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诉求将更为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压力将更为突出;因此要以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为制度创新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积极性,重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就需要创新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健全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完善覆盖农民工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缺失等问题,以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为核心,进一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融入足一个伴随着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产生的复杂社会过程,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具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形成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不断改善的发展能力.当前,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给予社会融入的平等参与机会,推动劳动就业政策转型,提高社会融入的经济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融入城市的良性社会氛围,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应成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重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新兴群体,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制度和立法等原因,他们的各项社会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如今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已不足以解决当下用工短缺难题,关键是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立其对城市的"归属感"。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权益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物品引致供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原有公共物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一些新的公共物品需求也会随之产生,从而产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一般而言,按照公共物品理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但是,由于存在政府失灵与政府失败,公共物品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未必是最具效率的。因此,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应分析其基本特征,选择最优的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劳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城乡分割、区别对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行为和方式,阻碍了城市化及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社会保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乡消费差异的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AR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考量1978~2010年间消费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消费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较大影响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对市民化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正向冲击效应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对农民工市民化率有正负双向冲击,短期对农民工市民化有负向冲击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效应逐渐显著。鉴于此,关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消费差异,扩大农民工消费对中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涌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束缚,广大的农民工长期游离在社会保障线之外,其平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本文在总结重庆市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制度实施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并指出在中央政府职能缺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