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创新驱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848篇创新驱动研究论文的研究特征和主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揭示了该主题领域的期刊与学科分布、核心作者群以及机构和区域分布。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创新驱动理论成果划分为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产业和区域层面的中观研究、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3个层次。最后进行研究展望,认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机理仍将是创新驱动系统的研究重点,基础研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是重要衍生问题,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则是探讨的分域热点,创新驱动的绿色化和民主化将成为研究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正>《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是创新系统理论面向企业层次研究与实践分析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为国内创新管理领域知名学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该书基于国际学界关注的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等概念,通过回顾组织内部导向的企业创新系统研究和组织外部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3.
内生创新、本土创新与自主创新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学术界对内生创新、本土创新与自主创新三者之间模糊、混淆甚至是混乱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理论基础、内涵和内在联系等方面理清这三个概念.基于广泛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内生创新概念来源于内生增长理论,本土创新概念来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而自主创新概念则产生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践的客观要求;在内涵上,内生创新主要指R&D努力和知识存量,本土创新侧重于产业集聚或产业关联带来的技术外部性,自主创新侧重于国家的创新战略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影响;从内在联系上看,创新可理解为由企业层面的内生创新、区域与产业层面的本土创新和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而构成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4.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最新范式,其研究成果丰富,然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中观层面研究,其研究前沿特点却鲜有人涉及。基于此,选取CNKI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 V对2000—2020年国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技术产业、产业创新五大聚类展开,基于此得到国内以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前沿,且研究内容和方法虽更丰富,但依然以基础理论研究、定性方法为主,对此提出未来可一方面深入中观层面的微观研究,另一方面丰富研究方法,并拓展数据类型。  相似文献   

5.
企业核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的新形态,能够为核心企业和参与者带来显著市场竞争优势,已成为实业界和学界关注热点。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探讨企业核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选择对价值共创效应的影响机理和边界条件。利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纵向配对数据进行跨层次分析,发现并购模式、合作模式能够提升价值共创效应,但合资模式对价值共创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而价值共创机制(动力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能量传递机制和信任机制)及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能够强化上述关系。结论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理论积累,同时为核心企业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治理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企业创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而员工创新行为则又是企业创新之源。为此,员工创新行为倍受商界和学界关注,且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但缺乏对已有研究文献的量化呈现和可视化分析。以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录用的关于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4.0软件对代表性学者、机构、期刊等进行梳理,分析员工创新行为研究基本现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提炼出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四大主题为基础研究、影响因子、测量量表和实施路径;结合突现词分析,厘清员工创新行为研究演化脉络。结果发现,国内员工创新行为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呈现出团队合作不足,如跨机构、跨地域交流较少、缺乏本土化理论、研究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大力拓展学术合作网络、注重本土化理论创新、提升研究影响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创新生态或开放式创新,将两者结合探讨其演化机理的研究较少。基于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结合种群生态学理论,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并运用MATLAB仿真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挖掘。结果表明: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包括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且演化的4个序参量呈现如下态势:生态网络规模在3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生态网络密度在3个阶段呈现缓慢增长的S型趋势;生态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在初创期和成熟期增长缓慢,在成长期增长迅速;核心企业在3个阶段均占据优势生态位,并在成熟期达到最高位。  相似文献   

8.
高静  李瑛  于建平 《技术经济》2020,39(8):43-50
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基于CSSCI(2003—2019年)的研究文献,利用CiteSpace V软件梳理国内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协同创新”“耦合”,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状态;研究前沿主要聚焦于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型创意产业的作用;运用案例研究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多维度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赵晨  林晨  李沐阳 《技术经济》2024,43(3):36-50
人才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挑战,但人才支撑产业与创新的融合研究进展缓慢,后续发展方向亟待明确。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对CSSCI和WOS核心数据库中304篇国内文献和233篇国际文献进行特征分析、关键词分析及内容分析,构建人才支撑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的研究框架。结果表明,该领域国内国际文献数量均呈增长态势,但有四层面问题:(1)对话层面缺少成熟的学术共同体;(2)理论层面存在理论体系未成型、研究议题零散化、研究对话不完善等问题;(3)方法层面缺乏固定的方法体系;(4)机制层面情境导向和实践导向不足,核心研究有待丰富。据此,从上述四方面反思该领域的问题现状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框架,构筑良性的创业生态,从而有力支撑双创战略,就成为政产学研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主题,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向上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制度设计与生态优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于2016年10月15-16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等近150人参加会议。围绕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主体互动与微观机制等主要问题,与会代表开展了深入交流,现将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 吉林大学蔡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具体表现为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竞争性和自我维持性等五大特征。作为创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理论界重点关注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和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从经济演化的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特征界定,指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应当具有丰富性、交互性、自主性与竞争性、规则性、有机性、不确定性与周期性、情绪化与波动性、共生与包容性、结构性与系统化、纠错和淘汰机制十大特征。他强调在当前中国情境下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自组织能力,不保护落后,不打击先进,不支持封闭,不反对竞争,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更深入全面的分工协作。同时,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其着力点应当是提供全方位的适合企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浙江省政协盛世豪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新常态特征和信息技术革命特征,决定了未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和信息技术革命,在构建合理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时坚持这三点:以创新引领需求,提升供给有效性;增强自生能力,确保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价值或综合效率,实现系统层面的竞争优势。这三个原则三位一体,指出了当前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与优化的方向与重心。 清华大学石磊以工业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指出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划都是影响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力量,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路径,而不能简单定义为政府驱动或者市场驱动。工业生态系统中会出现各种死锁的情况,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打开死锁的利器。在促进创新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互动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性基础上,与会专家也集中研讨了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 首先是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吉林大学蔡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业企业及其机会集,系统之中互动机制的核心就表现为围绕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的多主体互动。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蔡莉提出了多主体视角下的机会发现观和机会创造观,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共同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机会集。 其次是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盛世豪关注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角色,认为政府必须做好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要素禀赋,特别是主体素质;激励创新活动涌现;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新兴产业成长;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政策体系方面,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优化创新平台、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浙江工商大学项国鹏等人实证测量了区域创业政策对区域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政策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政府激励当地创业活动的顶层设计,也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部互动机制。 再次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崔瀚文重点分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的互动机制。他主要以阿里巴巴为对象,认为平台经济成为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围绕平台企业,众多小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形成了“大平台+小前端”的典型组织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平台降低小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依托平台服务,大量创新创业机会涌现,而大量的小前端聚合在一起也为平台带来了需求和流量,从而形成大平台与小前端、小前端之间的合理互动,促进这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来自创投界的盛建峰分析了创投机构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机制。他认为,创投机构是创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为创投机构能够有效串联资本、创业精神、知识(知识产权、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市场知识),而这正是创业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的关键要素。所以,创投机构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应该集中于:价值发现者、资源配置者、创业推动者、创业生态链完善者。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基础上,与会者分别关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载体--中关村、硅谷和中国县域电商。吉林大学蔡莉对中关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翔实的数据指出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集中体现为基于机会集的互动。浙江大学邬爱其重点探讨了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经验。他发现,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四大区域特征,即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强大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鲜明的人口与教育文化特征。硅谷创业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围绕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构建了以特色化创业企业为中心的动力模型,这个动力模型的本质是阐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合理分布和动态平衡,从而推动创业企业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并行发展。作为一个创业者,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秘书长莫问剑提出了优化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策略。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企业在农村的战略定位、政府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及推动县域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大问题:政府政策性投入不够、落地不到位;平台电商、培训机构工作的流于形式;县域电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莫问剑认为县域电商内生动力是构建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关键,必须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县乡村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协同并进,实现整个县域生态的价值重构和再创造。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解读了创业生态系统,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应该是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和通畅的互动机制,确保创业企业能够持续发现和创造机会,从而突破创业的资本、人才、知识以及合法性约束,实现创业企业可持续成长。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 文化环境是创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环境,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创业企业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行为特征。上海大学于晓宇等重点关注了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创业失败现象,探讨了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与决策方面的特点。他利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研究方法,比较了中美创业失败案例,归纳出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随后决策的特点。中国创业者面对创业失败更倾向自我归因,而不是环境问题;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更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学习,而不是自我素质的改善;在创业失败后决策,更倾向于承诺升级,而不是退出。浙江工商大学陈宇峰重点关注了温州模式,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温州企业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对其经营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微观根源在于企业家层面的以关系型交易为特征的文化环境,企业家所嵌入的血缘关系、人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行为,这使得个别企业家的失败进而演化为整个地区的危机。 除了文化环境,创业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区域环境对创业行为也有影响。东北财经大学韵江探讨了“互联网+”生态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对商品价值带来新的挑战,使得商品的“功能价值”下滑,而“信息价值”和“体验价值”增加;“互联网+”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在位企业的垄断性;“互联网+”也带来了消费者地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控制转变为消费者控制。因此,“互联网+”重构了现代企业的生存空间,表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涵盖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了企业的基于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在此基础上,韵江构建了以平等和公民责任为中心,以“信息”责任创新、“通路”责任创新和“互动”责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内容框架。 武汉大学周洋和华语音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不仅提高了家庭的创业意愿,还显著提高了创业收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使用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网络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浙江财经大学田家欣等人发现,产业集群的多维邻近性能够直接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对集群内部已建企业的模仿能够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 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机制也是微观层面的热点话题。山东财经大学陈寒松认为,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演进的设计过程,期间伴随着多种学习交互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侧重于传统行业的创业者更多采取经验学习方式,侧重于新兴行业的创业者更多地采取认知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谈经验学习,经验学习需要向认知学习过渡,并通过实践学习,反复试错提升企业学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黎常和夏晓勤的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并没有表现出更低的创业意愿和个人态度,但女性在感知创业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方面要低于男性;感知行为控制在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何促进自身以及其它合作主体新能力开发,间接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能力提升,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关注的关键问题。以A机车及以其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过程。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是一个跨边界动态过程,包含了能力差距清晰、能力开发与演化阶段以及能力制度化3个阶段。其中,在能力差距清晰阶段,各合作主体与客户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跨越认知边界;在能力开发与演化阶段,核心企业与各合作方协作创新,共同跨越认知、社会和治理边界;在能力制度化阶段,核心企业承担起知识集成与知识中介的任务,为各创新主体间认知边界与治理边界的跨越提供支撑,最终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研究跨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邻近性理论是产业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重要研究主题,因而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借助协同创新理论,以长三角地区苏州、上海和杭州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态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和业界高度重视,研究成果丰富;基于微观企业、中观经济园区和宏观跨区域三个层面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文章为今后产业生态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指出了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但当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的研究尚不清晰。系统梳理区域创新相关理论演化过程,对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基于创新生态理论,指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和政策含义。作为不同创新种群之间实现价值共创的自组织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邻近性、多样性、自组织和开放性等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政策含义,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从企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区域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长三角未来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曹如中  史健勇  郭华  邱羚 《经济地理》2015,35(2):107-113
运用理论推演和案例研究方法,借鉴产业生态理论,分析了创意产业演化的组织生态特征,探讨了构建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动因,构建了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总结了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作用,并以田子坊创意园区为例,总结了田子坊创意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研究认为,区域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协同进化等生态特点,构建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区域内创意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进,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组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创业生态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但缺乏基于类型学角度的具体探讨,一直处于抽象层面,这一研究现状不利于理论建构。聚焦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构成、核心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证研究国内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以杭州云栖小镇为案例的研究显示:①核心企业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及网络中心位置,联合各类主体搭建价值网络体系,通过市场化的网络治理机制与跨界开放式创新,协调多主体在创业生态系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复杂交互关系,服务于系统中创业企业发展;②在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平台搭建期,通过创业支持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运行期通过资源承诺机制、全链条孵化机制与网络嵌套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在协同获取期,通过资源共享机制、企业协同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产业集群与创新系统理论“产 业集群” (industrialcluster)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定义随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简单地说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相关机构在狭小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各种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主要可以归结为地理聚集和产业特性两个特征。所谓地理聚集指所有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相互邻近 ,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所谓产业特性指地理聚集的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自 192 1年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 ,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研究发展到“系统范式” ,始于 90年代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主要代表学者有 :弗里曼和纳尔逊。弗里曼从制度和产业结构上剖析了创新的系统性和国家干预的重要性。纳尔逊在《国家创新系统 :一个比较研究》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作用。随着系统范式的拓展和区域经济研究热潮的兴起 ,创新系统的研究热点转向了区域创新系统。库克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出发 ,分析了金融资本、制度性学习和系统性创新的生产文化对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克鲁格曼则指出 ,区域治理系统成为了组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内学者王缉慈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创新网络各个结点(...  相似文献   

19.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最新范式,其研究成果愈加丰富,但国内外的研究前沿热点及对比研究鲜有人涉及。基于此,选取Web of Science和CNKI作为数据来源,对1999—2019年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文献利用Citespace V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外研究热点围绕企业、创新、组织创新、产消合一者、教育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导向、微观结构7大聚类展开,国内围绕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耦合、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展开,基于此得到国内外均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前沿,但研究内容的强调点有所不同,且中宏观层面的微观研究颇少。最后提出未来一方面可深入中宏观的微观研究,另一方面可丰富研究方法、拓展数据类型。  相似文献   

20.
汪涛  郑婷予  彭瑜欣 《技术经济》2020,39(5):134-141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国近年来重点推进和扶持的对象,但其产业发展尚不及预期。通过文献计量软件的分析发现,学界逐步将研究视角转变到系统的角度。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研究的热点分析,发现理论与产业的契合点,提出从产业的宏观层面、核心企业的微观层面多层次进行研究,以完备理论框架及着眼于量化分析,基于理论框架,构建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