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既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根本上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历经了第一个百年的艰辛探索并创造了小康社会的中国奇迹。继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继续向着共同富裕伟大目标前进。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纵深理解和把握,能够为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及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取得提供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步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创造中提出的。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共同富裕既是生产力问题,又是生产关系问题。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对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理论蕴涵与价值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呈现出“为何要共同富裕、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何在”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理论渊源、历史传承、现实审视是构成逻辑进路的三个维度。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是包括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共同富裕思想,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基本遵循,为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孙博文 《生态经济(学术版)》2023,(2):13-25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正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这一重大社会现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但依然面临着要素循环存在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偏弱、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畅通、“两山”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要充分把握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的内在逻辑,明确其路径选择、基础制度、空间格局、动力支撑、核心任务及生态本底要求,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创新呼应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任务,发展目标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的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现代化理论也亟需回应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下一阶段新任务,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将面临诸多重大影响因素,科技创新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科技创新既可有效改善和促进社会生产、推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也可有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缩小差距,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对新技术及其涉及资源的拥有程度和应用能力不同,也可能产生就业机会不平等、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还需积极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用于增进人民福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这既是历史的总结、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党永保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够指导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这既是历史的总结、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党永保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能够指导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关联。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诠释发展民营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论逻辑,为发挥民营经济作用赋能共同富裕提供鲜活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升,GDP总额已冲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中国经济已稳步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很有必要对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在“富裕”上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共同”上蕴含着全民性和共享性。新时代共同富裕行动凸显了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乡村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关系矩阵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和长远目标,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又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好内生性、外援性、保障性三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没有显现,因而当代大学经济学学生中普遍质疑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性。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负面效应",文明的野蛮"分配方式的选择,政策多变且受益度偏移,制度创新空间太少是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重要依据。它的理论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与中国工业化实践结合的客观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答案是: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不是生产总值崇拜,它具有的多面性,决定了现代化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它要求坚强的政治核心领导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它要求驾驭和利用资本;中国和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每一个实践探索阶段都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思想认知进程的一致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从学科体系形成和理论创新看,有三大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是对其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坚定信念。这种理论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刻认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开放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与十六大报告相比,我们发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了一些新突破.这些新的突破可归纳如下: 从"建设"延伸到"发展",饱含着深刻内涵.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所高校师生的首要任务,让党的创新发展理论融入每一位大学生心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折不扣的重大责任。文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创新发展理论的深远意义,剖析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创新发展理论融入每一位大学生心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炭产业的转型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人们才开始探讨煤炭产业的转型。但是,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却很少被提及。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创立的创新理论,恰恰为中国煤炭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体系,阐述了产业转型的本质就是创新,转型的动力是为了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并且从创新的五种情况出发探讨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金斯伯格“职业发展理论”运用于企业青年人才开发工作中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入手,并结合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场区保障部青年监管员的队伍特点,提出了建立“入职认知期”、“职业培养期”、“职业定型期”阶梯式培养的“135”青年监管员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青年监管员梯队,有效地解决了保障部全面提升内部管理对青年监管人才开发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