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6年中国227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从城市所处区域、科教水平以及规模等方面详细考察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创新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将产业结构、融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其创新效应的发挥不存在滞后性,试点政策效果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科教水平较低的城市和中小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具有明显的创新效应,而在科教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大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的创新效应不显著,并且智慧城市创新效应的发挥不存在明显的区位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融资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渠道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这一研究对新时代中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智慧城市建设又为赋能政府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这一准自然试验,在综合测度政府治理效能的基础上,运用2009—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多时点DID实证分析,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治理效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与非试点城市相比,试点城市的政府治理效能平均提升了2.47%。影响渠道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增强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政层级、不同类型试点城市政府治理效能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不同治理职能所对应的效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政府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1—2018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从技术、制度和人三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且这种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城市等级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中的数字化程度提升作用最大,使用深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小;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效应和创新环境效应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人才集聚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基于此,从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正外部性、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角度提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利用2012-2019年国内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对“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城市绿色发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促进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双碳”战略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地加快碳排放“双碳”战略步伐。因此,政府应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融入“双碳”目标规划的理念和目标约束。同时,要建立健全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基准的投入产出评价机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有机协同推进,将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城市建设运行中的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吴世纪 《商业观察》2024,(8):98-104
“双碳”背景下,我国面临巨大的碳排放等环境污染压力。文章基于中国2009—2021年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企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水平。进一步研究中,文章针对此影响是否具有溢出效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对于周边城市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异质性检验表明这种溢出效应在非国企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创新效率指标体系,通过DEA方法测算城市创新效率,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结果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二是试点政策发挥政策效果受制于城市的区域位置;三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施展政策效力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受政策影响创新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治理能否起到降低预算偏离的效果?鉴于降低预算偏离是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政府数字化治理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政府预算偏离的影响。典型事实显示,样本期内地级市预算偏离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地级市预算偏离表现为超收、超支现象,这与已有研究发现省级层面超收和少支的预算偏离情形有所不同。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政府预算偏离,试点城市比非试点城市的预算偏离平均降低了17.05%。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成立。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与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是数字化治理降低政府预算偏离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发展程度高、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城市能更好发挥数字化治理降低政府预算偏离的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加快构建政府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探索数字化治理降低预算偏离的多维路径、提升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息消费是促进传统消费产业数字化和新型信息技术产业化,进而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发现,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消费倍增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低位水平的城市更加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邻近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府部门应当健全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中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畅通传导通道,提升试点政策的精准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9.
葛璇 《商展经济》2023,(24):36-42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0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智慧城市建设更能促进特大及超大城市、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绿色经济水平提升;通过进一步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的影响渠道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由此提出对策,可通过拓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范围、强化绿色经济协同转型能力、优化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力度和实现绿色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烨  王琦  班元浩 《财贸经济》2023,(4):89-105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冲  王磊 《财经论丛》2023,(12):3-13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这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并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政府科教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撤县设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城市的表现最强,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不显著,东北城市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撤县设区的创新效应在科教资源较好、重点城市和撤并多个县的城市表现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对撤县设区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后,项目制治理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构建了2009~2017年政府审批项目数据集,首次实证检验了项目制治理模式对中国城市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制治理模式总体有效促进了城市出口升级。相较于中央政府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审批项目对城市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带动外商直接投资及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是项目制治理模式发挥出口升级效应的重要渠道;地方政府较强的经济发展动机与官员较高的廉洁程度能有效增强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出口升级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要素自由流动是项目制治理模式带动城市出口升级的关键因素,加快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城市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文章强调为提高项目制治理效率,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要素市场决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库和县域人均GDP数据,综合考虑城市内部区域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构建了衡量城市多中心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并实证检验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GVC地位。机制分析表明,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效率提升路径助力企业GVC升级,具体来看,多中心结构提升了劳动力配置效率、国内中间品效率以及技术溢出效率。此外,均衡的多中心分布、主中心与次中心的邻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流动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强化城市多中心结构对企业GVC地位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城市发展实践中依托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环境信息披露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16年中国258个地级市层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及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信息披露对地区出口的影响与机制,并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显著抑制地区出口,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地区出口,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了环境信息披露对地区出口的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因产业结构变化、外资流入降低及金融发展冲击等渠道对地区出口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II型大城市、特大城市及一般城市的环境信息披露出口抑制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作为数字化发展和流通产业的载体,无疑将成为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而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创新模式将会成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本文基于2012-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商贸流通企业数据,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智慧城市政策对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的设立对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传导机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政府加大环保补贴、增强企业环境意识以及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等渠道助推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方法,测算了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能源效率,并进一步考察了出口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显著地促进了城市能源效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标准煤与电力消耗指标的检验中是一致的。对子样本的研究发现,中低收入城市、大型城市、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出口增长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还证实了出口可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影响城市能源效率。技术效应表明,出口可以通过提升研发技术与污染处理技术促进城市能源效率提升。结构效应表明,不同出口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一般贸易条件下的出口对城市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出口对城市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7.
臧慧怡  仓昀 《江苏商论》2024,(2):127-132
近年来,智慧城市和弹性城市一直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因此,有必要科学探讨智慧城市和弹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往文献中分别研究智慧城市和弹性城市的文章较多,没有将之进行关联研究,也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解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从物理、社会和环境方面阐述智慧城市和弹性城市的联系,弹性城市对智慧城市产生积极影响,智慧城市对弹性城市的影响则有正面和负面之分。(2)研究差异主要从驱动力、侧重点这两方面进行讨论,智慧城市和弹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联系和差异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治理来相互补充,以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现实需求下,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提升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2-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城市规模异质性;第二,对城市规模高于门槛值的大市场而言,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生产率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小市场则与之相反。基于此,应正视城市群“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鼓励城市群内部城市走差别化效率提升道路,以实现城市群发展质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实践基地,对于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2006—2019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探究自贸试验区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并且在Ⅰ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显著大于Ⅱ型大城市;对中等和高度市场化水平的城市在创业活跃度方面的促进效果显著,而对低市场化水平的城市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通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和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积极作用,后续应更加注重在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政策,持续推行市场化改革,以激发城市创业的自发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提升城市技术密集度和知识密集度,从而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6年的土地市场交易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剖析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供地策略呈现出差别化特征,与低价以地引资策略相比,策略性以地引资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是地方政府差别化以地引资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