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在5省20村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各地积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生态保护、常态保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创新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然而也暴露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不足,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购买生态修复服务缺乏监管;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问题。应创新生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武永霞 《生产力研究》2022,(3):93-96,101
建设生态宜居的家园环境是广大农民最基本、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乡村生态宜居的实施成效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构建系统科学、管理有效的乡村生态宜居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绿色发展,有效解决农民环境宜居问题等战略目标的基础保障.在梳理现有生态宜居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乡村生态宜居总体...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乡村宜居建设环境下的温州乡村文化困境,分析了温州乡村文化价值取向产生问题、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乡村文化产品供给问题;介绍了温州乡村宜居的文化考量、悠久的瓯越文化和民间信仰表征——"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进行了详细的温州乡村文化细分;介绍了温州生态宜居的文化生态内涵以及乡村宜居环境下乡村文化的建设路径。文章旨在为温州在乡村宜居建设环境下提供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排名来看,现阶段中国各地区间乡村发展水平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2)在生活富裕方面: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在生态宜居方面:东部>西南>中部>西北>东北。在产业兴旺方面:东北>西北>中部>东部>西南。在治理有效方面:西北>东北>西南>中部>东部。在乡风文明方面: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3)各地区在不同维度方面体现出较大差异性。东部地区在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在产业兴旺方面取得较大成绩;西北地区则在社会治理和自然灾害治理方面取得长远进步。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作为参与主体之一,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随之而发生深刻变化,这也给乡村治理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从户籍改革带来的变化、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性等方面着眼,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 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 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 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 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 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 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 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武哲伟  张小开 《经济师》2023,(11):137-141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领域的又一理论成果,它从全方位的视角总结并指引发展的基本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通过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部署,也是关键部署,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从五大理念入手,结合乡村发展的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图景: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内驱动力;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诉求;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时代呼声;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的发展和规划现,不能以牺牲土地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土地数量的单纯增加。充分整合各种城乡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线路,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统筹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树立节约资源,有效保护耕地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创新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指数,进而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研究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驱动作用,经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旧成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创新要素配置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对共同富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深入到共同富裕细分维度,创新要素配置可显著推进富裕共享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生活环境宜居,对富裕差异性的影响尚未显现。据此,提出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国乡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江苏南通光卫村为例,从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状态、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以期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在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以乡土文化振兴提升乡村内在涵养,同步推进物质振兴与精神振兴,可以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振兴动力,实现乡村生产生活与乡土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乡村生态的宜居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环境经济》2021,(6):8-9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10)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在综合专家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化评价指标;对具体权重进行分析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明确了指标的具体比重,实现了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文章基于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常宁市为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利用科学且全面化的方法,对区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内涵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基本现代化和北翼中心建设的基础,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功能的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地理》2021,41(4):127-136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从集聚到松散的态势,空间依赖性不明显;2000年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其质量测评在空间演变上呈现东南部相对下降、西北部逐渐上升的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生产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子系统得分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的地区其空间分布的重心已从南部转向西部;生活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现由南高北低向分散式发展的空间转变;生态空间子系统得分增长率较低且多为负向增长,时间尺度上呈正U型发展态势,空间上保持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分异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有深层的关联性。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户主体行为、生态环境建设视角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旨在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相似文献   

19.
李曼 《新经济》2022,(12):62-68
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之路中的必然要义,也是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产业升级、金融普惠、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多重视域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剖析,为解决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共同富裕道路中所遇到的供给要素、人才流失、资源短缺和场景开发等问题提供疏解途径。通过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现代化新面貌,兑现社会发展成果普惠全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颖 《江南论坛》2013,(4):27-29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这对于近13亿人口中占9亿的农村人口来说,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其中,关于农民居住的问题是最基本问题之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约每年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至城市。快速城市化地区乡村空间的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将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人"的生活及发展,而且还会反过来阻碍城乡区域的和谐发展和环境优化。因此,对于乡村空间的重构,既要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