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老基建耦合协调程度,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我国省域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耦合协调等级的省际差异有逐年缩小的趋势;高值集聚区域全部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宁夏一些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且低值集聚区的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V型”变化;(3)全国各省(区、市)新老基建耦合协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水平、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及利用外资等因素均对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工业水资源效率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分别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及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通过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黄河流域整体工业水资源效率高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且皆呈上升态势;二者处于高级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中等协调进入良好协调阶段;各省(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所处阶段不同,且耦合协调度总体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具体多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高-高集聚区常包含山东、河南和山西,其数量及具体构成最稳定,使得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各省(区)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因城施策,强化科技赋能作用,促进省(区)间互联互通,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提升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系统耦合视角出发,全面剖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机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性显著;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低度协调升至中度协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以L-L集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区域。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发挥高值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提高生态效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国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数据, 利用区位熵和熵权法测算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 并将空间权重加入到耦合协调模型中, 对长江经济带的金融集聚——区域创新——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表明, 长江经济带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在波动中不断演进且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以及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 可以分为子系统发展均衡且高度发展型、创新滞后型、生态滞后型以及金融集聚滞后型4种模式。据此,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测度绿色金融指数和产业结构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0~2019年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性,结果发现:从时间上看,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以保持稳定为主;从空间上看,各地区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的差异,北京、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海南、重庆、青海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多数地区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 2005~2017 年丝路中道10 个省 (市) 区的面板数据, 通过对应分析法、 收敛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工业绿色发展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丝路中道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同时明显存在 “东优、 中平、 西劣” 板块阶梯型差异特征, 而整体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存在日益收敛趋势; 产业结构优化度、 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化程度与城镇化水平对工业绿色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在空间交互效应方面, 除相邻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能够推动本地区工业绿色发展外, 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度、 科技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水平对本地区均表现出空间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策-环境-市场-投入”方面构建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研发补贴、环境规制政策及二者搭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间接以及总效应特征,为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完善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65%,发挥着主导作用;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微弱,且本地效应为负,空间溢出和总效应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尚未显现;(2)两类政策搭配下,对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与总效应为负,均不显著,政策搭配的耦合效果较弱;(3)技术市场影响方面,市场流畅度的本地驱动效应为正、空间效应为负;市场厚度的本地和空间影响均不明显。挖掘环境规制政策的创新潜力,关注两类政策搭配耦合机理,发挥技术市场与区域协同的创新引导效应,应成为中国式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区域绿色创新”研究系统,采用2009~2021年全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和区域绿色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得到如下结论:(1)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均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2)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可以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促进本城市的绿色创新,但同时金融科技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效应对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并不显著;(3)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在本地效应上的交互效应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同时数字经济能够矫正金融科技不显著的空间效应,使之正向促进区域绿色创新;(4)基于金融科技的门槛效应,在金融科技水平较低时,数字经济不会支持和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发展,而当金融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会经历由不显著变为正向促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双碳”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能源将迎来一次根本性改革,煤炭资源型城市加快绿色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城市经济韧性与碳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快速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基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与碳承载力的耦合效应分析,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13—2018年24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与碳承载力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动态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与碳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现“中东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中级耦合与高级耦合城市占大多数,且“碳承载力滞后”型城市居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与碳承载力交互耦合的因素空间差异性较显著,且第三产业经济韧性能力对两者耦合影响性显著。根据得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可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的数据,构建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仍然存在矛盾;2005—2017年,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从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趋势,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省(区) 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也呈现出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的时间演化趋势;从空间差异视角分析,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且呈现显著的省(区)差异,其中,青海省、四川省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区)。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提出绿色发展新目标, 推进绿色发展新部署,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耦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单元2008~2016 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 利用耦合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动态耦合关系并进行局部空间区域差异比较。结果显示,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发展状态, 没有出现相互抑制的作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耦合度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较低。本文提出利用绿色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和法律环境基础产生绿色经济发展新力量的建议, 最终实现各省份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发展理念和“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如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议题。从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的新角度,采用2010—202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其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2)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创新是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制;(3)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更新兴的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明显,同时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绿色金融发挥积极影响的边界条件。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可为各地区绿色金融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30省(区、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测算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的集中度均属于极高寡占型,领先省(区、市)均是东部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趋势,且以重点省(区、市)为核心节点;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趋势;(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不同时间、不同数字经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能够显著作用临近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也能够通过不同产业同时向中部省(区、市)辐射;而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目标和煤炭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产业集聚、科技进步与创新等对煤炭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炭产业集聚特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煤炭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在分析煤炭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2010—2020年我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对自主创新、外部引进、政府支持等3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中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煤炭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在煤炭产业集聚与GTFP的非线性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不同的创新模式对不同集聚程度区域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自主创新对低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外部技术引进对高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政府支持则对中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但对高集聚区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煤炭产业集聚下如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是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绿色信贷可以通过调节资本流动达到控制能源消费的目标,从而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各省制造业2006—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验证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并结合空间视角进一步揭示不同异质性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水平。结果表明:(1)整体上,绿色信贷政策减缓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2)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及能源消费的控制力度都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3)绿色信贷政策在市场化水平、政策重视度、产业结构、研发费用等异质性因素上都对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生不同影响,异质性因素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呈现“高增长、低排放”的特点,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多呈现出“低增长、高排放”的特点。研究结论为绿色信贷政策在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实行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碳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碳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和本省域的碳生产率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相邻省域的碳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污染减量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4个维度,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循环经济与碳减排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基本相反的空间集聚区;(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碳减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金融集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考察金融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建立了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采用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分析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集聚和城镇化均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呈增强趋势。金融集聚、金融投资比率、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城镇化都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理距离关联模式下溢出效应更强;而金融发展规模和政府干预程度对城镇化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