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的“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基于家庭代际交换理论,从日常生活及住房两个维度,量化界定“啃老”概念,对中国已婚青年的“啃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影响因素及其强度,特别关注独生子女与流动人口群体的“啃老”特征.中国已婚青年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啃老”行为,但主要表现在住房资源维度;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和“强啃老”;流动减少了青年的“啃老”风险,但来显著提高其对父代的赡养可能性.已婚青年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经济收入与父代特征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汪祥春 《财贸经济》1998,(10):51-53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一个重要的举措是: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房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城镇居民购房需求不旺。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单位最近在12个城市中进行的居民消费调查,居民住房取得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理论视角,运用CFPS2010-2020数据分析了代际支持、居住模式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代际关系随世代变化逐渐趋强,代际反馈模式表现出文化韧性;父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子代对父代的日常照料都会显著提升子代离婚风险,但子代对父代的经济支持不会影响子代离婚风险,且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代、城乡和性别差异性;代际同居会显著增加子代离婚风险,降低子代婚姻稳定性,且在不同世代、性别和城乡之间表现出相似性;代际关系对子代离婚风险的影响同时表现出传承性与现代性、工具性而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住房市场出现了城镇中等收入居民有强烈的购房欲望,然而又因为收入偏低而没有实际支付能力,即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具有普遍意义,就当前来说,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尚属于其引致消费的一部分,政府应该通过增加中等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提高他们对住房的消费能力。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又有赖于税收杠杆,政府对国内居民发行公债和参与保险可以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从而提高中等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贸导刊》2008,(24):30-33
2007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住房问题得到了中央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24号文,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低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最近,我们对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状况和支付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房地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住房巨大的建设量除了要满足城镇户籍居民改善性需求、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方式转变身份的城镇新居民居住需求外,还要满足每年约1500万左右转移进城人口的住房需求,总体看,至少在2020年前,房地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是房地产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消费者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子女品牌忠诚的出现与培育受到父母消费行为的影响,这种父代对子代的消费代际影响使得品牌忠诚有了传承的意义.本文从消费行为的代际影响出发,分析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内涵,研究品牌忠诚代际传承的实现机制,希望为企业塑造消费者品牌忠诚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发展与住房保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住房问题,需要向城市住房困难居民提供住房保障,另一方面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也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住房保障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被拆迁居民、进城农民工和城市新增人口是城市化过程中新增的主要的住房保障需求群体,住房保障的发展应努力满足他们的住房保障需求,按照积极鼓励、稳步推进的原则促进住房保障的发展,通过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方式促进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华商》2013,(7):15-15
实现住房中国梦的路径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力度、完善制度,增加普通住宅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引导大中小城市的均衡性发展,改变年轻人过早购房的不良观念与习俗。但愿早日实现全面住房小康,实现“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0.
建立基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结构,购房支付方式等动态房贷还款能力模型,对天津市城镇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可承受的房贷利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如果购房采用公积金贷款不会出现房贷危机;如果购房采用商业银行按揭贷款,只要适当的还款模式也不会出现房贷危机;当房贷利率调至9%时,如果没有代际首付支付以及年代际支付,则会出现还贷危机。  相似文献   

11.
传统劳动力流动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劳动力候鸟式流动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房租和房价的异质技能劳动力两期流动模型,用于分析城市住房成本对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理论推演发现:城市房租和房价的“剪刀差”导致了劳动力候鸟式流动,同时强化了劳动力技能特征的选择。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一期流入过程中,城市房租不会阻碍劳动力流入城市,从而不产生技能筛选效应;在劳动力二期定居过程中,城市房价会降低劳动力的定居意愿,且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出作用更强,进而产生技能筛选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入城市带来的收入改善通常能够覆盖房租支出,但流入城市后低技能劳动力由于难以承担购房负担从而形成候鸟式流动。城市房价对因就业流动、跨省流动和农业户口的低技能劳动力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实施“租购并举”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沿海二线城市的房价在京沪两地房地产热的影响下一路攀升。以无锡、常州为代表的沿海二线城市,住房需求强劲,购房需求相对具有刚性。这类刚性需求受居民收入、国家政策、资本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因素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说明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是不断上升的。国家在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时,必经采取综合性的手法,以适应各种不同因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魏巍  周世军 《中国物价》2023,(12):93-96+101
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理想,高房价却影响着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缓解居民购房压力、提升住房满意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那么缴纳住房公积金如何影响居民幸福感?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和中介(遮掩)效应检验模型,研究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居民比没有缴纳的居民幸福感更高,缴纳住房公积金能使居民感觉“非常幸福”和“幸福”的概率分别上升1.57%和0.40%,感觉“一般”“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概率分别下降1.58%、0.30%和0.09%。第二,缴纳住房公积金对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高收入、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幸福效应更加明显。第三,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一部分是直接影响,一部分是通过家庭收入和风险偏好间接影响。为增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幸福效应,本文最后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家庭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要求,分析居民购房行为特征,探究居民住房购买行为。 经研究得知,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家庭收入、个人工作稳定情况、常住人口、住宅物业管理以及周围设施都与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存在正相关,而住房面积与购房行为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福利分房体制。基本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中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顺利推动住宅的商品化进程,经济适用房建设是安居工程的继续和发展。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面对我国居民购房需求的日益增长,住房机制不断革新,住房信贷的改革一方面加速了房屋的改造,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房市场,也加快了商品房的建设及销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局面,消费者对住房信贷的需求会日益增加,而信贷保险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建立与完善我国住房信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对分散、转移我国的住房信贷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住房信贷存在着诸多不良的原因,例如居民保险意识较差,住房置业保险公司之间冲突不断等,所以保险公司才更需要研发出符合居民购房需求的信贷保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面对我国居民购房需求的日益增长,住房机制不断革新,住房信贷的改革一方面加速了房屋的改造,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房市场,也加快了商品房的建设及销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局面,消费者对住房信贷的需求会日益增加,而信贷保险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建立与完善我国住房信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对分散、转移我国的住房信贷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住房信贷存在着诸多不良的原因,例如居民保险意识较差,住房置业保险公司之间冲突不断等,所以保险公司才更需要研发出符合居民购房需求的信贷保险。  相似文献   

18.
控制房价不要忽视消费观念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妍 《商场现代化》2007,(21):370-371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一路上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后,房价上涨之势也是始终不变。可见目前针对房价出台的各项调控政策效果都不甚理想。房价上涨的具体原因较多,本文重点分析了住房需求的结构,指出对于自住性住房需求,在购房观念上存在的误区正是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观念,同时配合住房保障体现的完善,变“补砖头”为“补人头”,让房子本身由市场来提供,政府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房价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子代教育水平对父代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但不明确这种作用的年龄变化趋势及队列差异。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2018三期追踪数据,在生命历程的动态视角下,利用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1965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人的子代教育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在每个出生队列内,子代教育对父代心理健康的影响随年龄呈现“优势/劣势累积效应”;在出生队列之间,子代教育对较年轻队列的中老年群体(1950年及以后)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强。同时,子代教育对父代心理健康的“优势/劣势累积”效应在非农户籍者中更明显。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同时为低教育者父母制定倾斜性的心理健康辅助政策,全面促进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住房消费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住房消费,长期以来,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旧中国,城市住房数量少,质量差,分配也极不合理。建国以后,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我国政府就着手为城市居民建设新住房。从1950年到1978年,总计建设住房53172平方米。但由于城市人口增多,投资有限,住房制度不合理。加上政治运动的干扰,居民住房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反而日趋紧张。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低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城市住房问题也焕发了生机。1980年。邓小平提出城市住房制度的总体设想,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由于逐步克服了思想和体制障碍,我国城市住房发展超出了预想的速度,为世人所瞩目。“九五”期间,我国住房与房地产业发展成绩最为显著。“九五”前四年,城镇住房建设投资16007.5亿元,比“八五”前四年增加9744.8亿元,增长155%;城镇住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08%,比“八五”前四年提高0.78个百分点;共建城镇住房18.35亿平方米,比“八五”前四年增长67.18%。在1998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目标。2001年,达到10.25平方米。同时,住宅建设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城镇住房已进入买方市场,居民住宅需求从生存需要正向舒适需要转变,房地产业增长方式,正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城市住房在80年代以后,为什么以患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