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283个城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产业集聚程度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2)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运用GMM 动态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质量的差异性影响。 结果显示: 整体上, 异质性产业集聚及其协同发展均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质量, 且制造业集聚与城市效率之间表现为 “U” 型关系; 从区域层面看, 制造业集聚均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 但中游地区表现不明显, 而生产性服务业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即前者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强, 其次是中游地区, 在上游地区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两业协同集聚仅在下游地区能够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不能仅依赖于单一产业的推动发展, 更需要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劳动产出效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平稳期假定做出的,这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境不符。本文在城市产出总量函数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考察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关键经济变量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本文发现:劳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并且呈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总体上看,资本深化的作用最大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作用为正且呈"倒U型"变动,而人口集聚呈"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投入呈"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相似文献   

5.
水平的蔓延和立体的多中心集聚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两种形态,它们如何影响城市生产率,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集约化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现有文献仅停留在分析城市蔓延对生产率的影响,并认为蔓延不利于生产率提高。本文认为,现代城市扩张不是过去那种单一住宅部门围绕市中心向外水平蔓延的模式,而是呈多中心集聚的模式,如服务业集聚于市中心而制造业集聚于外围次中心,并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在不显著增加通勤成本的同时,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有利于生产率提高。本文运用1997—2013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蔓延对城市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不一定是负面影响;多中心集聚显著提高城市生产率,主要源自制造业次中心集聚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应。结果还表明,多中心集聚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城市存在差异:在多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期最为显著,大约对应2003—2011年城市生产率的变化;其对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城市正向影响显著,而对规模过大的城市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多中心集聚并适度控制蔓延以优化空间结构是城市扩张中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国城市化而言,城市多样化模式比专业化模式更能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围绕消除"市场分割"、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架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规模偏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等途径推进城市规模过度增长,然而拥挤效应开始显现;相对偏小的中等城市尽管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滞后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却制约了城市规模的合理增长。该结果间接表明,绝对规模小的城市因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超越了经济发展功能而相对合理。因此,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具有一定集聚效应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产业集聚引发的外部性出发,通过 EG 系数精确计算了中国 2000~2016 年中国 20 个制造类产业的集聚度,并构建联立方程组综合考察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当前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产业集聚系数转折点的左半段;(2)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间亦呈现环境库兹涅茨U型曲线,并且生活水平的提高能使人们有更强的意愿和投资来改善环境;(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环境污染均有显著正影响,环境污染程度高的行业也是产业集聚度高的行业。因此应降低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企业专业化生产和鼓励各地区分工协作,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85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 OLS模型考察要素集聚与城市技术进步的 线性关系基础上, 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要素集聚程度与城市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OLS 模型回归结 果表明, 劳动力集聚对城市技术进步产生拥挤效应, 物质资本集聚及人力资本集聚均带来规模效应, 但物 质资本集聚尚处在规模扩张的低层次阶段。 不同生产要素集聚的影响差异, 揭示了城市技术进步的增长路 径需从传统要素集聚向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转变, 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经验支撑。 门槛模型回归 结果显示, 要素集聚与技术进步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 以就业密度为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随着 就业密度所在区间规模的提高产生更严重的拥挤效应。 以人均物质资本为门槛变量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低 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中高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带来显著规模效应。 门槛模 型强化了普通面板模型的结论, 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 物资资本集聚水平高的发 达城市已率先进入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两者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2010~2019年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不同产业空间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城市碳效率影响显著,且各产业的集聚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改善本地及周边地区碳效率均发挥显著正向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则对城市碳效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门限回归方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门槛变量,检验产业集聚对碳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并证明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改善集聚效应对碳效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所需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城市和区域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生态位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战略应该建立在城市资源空间的基础上,以提高城市生态位为目标,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在当今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人们似乎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文章从分析城市规划的现状入手研究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并建议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当中应当重视人文关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研究城市竞争力要清楚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大小,更要通过对城市竞争力诸方面的分析,了解各城市竞争力方面的鲜明个性和共同特征,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竞争战略。本文运用以前研究的基本数据和相关成果,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47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聚类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把城市分成五大阵营,同时总结出相应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因我国城市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概念界定、规律探索等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给出了理想状态下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原则,以及现实状态下我国城市群的测度方法,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处于发展阶段的组接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四个重要的城市湿地公园调查的基础上,听取了实地管理专家关于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构建的意见和建议,从强调评价系统的实际应用出发,构建了城市湿地公园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旨在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s explain how although fresh cassava is important in rural nutrition, its importance in urban areas is limited and declining. In Colombia, the third most important cassava-producing country in Latin America,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marketing channel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are considered in explaining this difference. The principal factor limiting urban market volume and demand is identified as the rapid root 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which necessitates high margins to cover marketing risks. Appropriate storage techniques which overcome this problem are evaluated and their possible positive impact, through reduction of marketing margins, on retail and farmgate prices and on urban consumption is estimated. A strategy for storage technology adop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城市各子系统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其协调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市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城市生态住分析框架下,参考城市发展协调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实用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城市为例说明模型的运用与分析,以期对城市协调发展评价和发展对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地租、地价理论分析入手,探讨城市土地信托受益凭证的内容及实现形式,尝试提出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土地信托受益凭证的定价思路,指出以城市土地资产未来稳定收益进行金融创新,是进行土地收益市场化配置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机制建设,为土地金融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城市旅游发展存在一种盲目扩张的现象,部分城市想通过扩大旅游业的投入(如大量兴建五星级酒店)来获取更多的旅游产出(收入),衡量一个城市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DEA方法的城市旅游投入产出效率即城市旅游经营效率进行评价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修正系数的概念,以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旅游产出的误差进行修正。最后对评价模型的适用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