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益言 《中国金融》2006,(3):60-61
全球经济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通胀压力明显增大 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虽明显不如2004年,但总体上仍增长较快.国际油价上涨似乎并未对世界经济形势造成严重冲击;2005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按季度环比年率计算分别增长了3.8%、3.3%和4.1%,第二季度的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估计在3.5%~4.0%之间,但就业形势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小幅高频波动,世界经济也随之发生周期性波动。在经过1999-2000年的迅速复苏,2001-2002年的放缓调整以后,终于在2003-2004年迎来了加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的世界经济一片红火,根据IMF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将高达5%左右,  相似文献   

3.
论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张逮隆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新中国成立46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有了很大增长,目前已居世界第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令世人惊异,特别是最近三年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达12.8%,超过了80年代的平...  相似文献   

4.
赵晓 《中国金融》2007,(1):32-34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让世人咋舌。2003~2004年每年增长率都在9.5%,2005年则达到了9.9%,而2006年上半年10.9%的高速增长更是让人们感到惊奇。面对如此高速的增长。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再次陷入过热,新一轮宏观调控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5.
不经意间,时光在指缝中又溜走了一年。回首逝去的一年,有人说,这是个“奇迹之年”,世界经济给予良多的是惊喜,全球经济增长5%左右,并出现多年罕见的共同繁荣势头;还有人说,2004是颇不宁静的一年,美元跌跌不休,油价节节攀升,金融风险此起彼伏,世界经济这座大厦就在波波震荡中微微颤动。  相似文献   

6.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称,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稳定在8%以上,2003年GDP增长达9.1%。但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协调发展。今年,中国将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高增长、低消耗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彭兴韵 《中国金融》2005,(16):28-30
实体经济分析 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GDP增长率高达9.5%。但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第二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率为5%,第二产业增长率为11.2%,第三产业增长率为7.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较2004年各季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2003年是世界经济曙光初现的一年,除了美国经济有复苏的强烈信号之外,亚洲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经济复苏的亮点。国际机构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普遍表示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9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3和2004两年亚洲经济将分别增长5.9%和6.2%。亚洲开发银  相似文献   

9.
益言 《中国金融》2006,(12):68-70
2006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明显好干预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增长5.2%,较2005年第四季度高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有所加快,日本经济仍维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高速增长。工业国家的就业形势普遍改善,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形势则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有所加剧,全球股市总体走强,但波动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IMF调高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调高对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全球经济增长率由4.1%调高到4.5%,美国经济增长率由3.9%调高至4.6%,日本经济增长率由1.4%调高至2.2%,调整后德、法、英、意的增长率分别为1.7%,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汇管理》2006,(1):10-10
1、中国经济:GDP增长减速通货膨胀增压 核心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的负荷沉重。GDP增长比2005年减速概率100%,CPI高于2005年概率60%。“世界工厂”潜力爆发使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表现得出人意料的强劲,但也引来反弹。一端,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  相似文献   

12.
财经     
《投资北京》2010,(1):11-11
联合国报告预测世界经济2010年将缓慢复苏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如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报告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主要发达经济体将无法在近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赵小广 《中国金融》2006,(17):65-65
200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2005、2003年(剔除2004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年份),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分别增长32%和73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商品交易背景。因此,银行承兑汇票应当与社会商品零售额及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相关性。2006年第一季度、2003年和2005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8%、129%和9.1%;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102%、99%和91%。显然,银行承兑汇票总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社会商品零售额和经济的增长。从银行承兑汇票与社会商品零售额及经济的严重偏离可以判断,近年来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出现了总量失控、超常增长,有大量泡沫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措施使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中国将倡导科学发展观,继续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就业率应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成正比,而我国目前的就业率却和经济增长成反比。从1998年到2002年,五年间GDP平均增长了7.3%,而2003年猛增到9.3%,2004年是9.5%,今年一季度是9.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反弹得这么快,失业率应该下降才对,但事实上失业率在上升,前几年的失业率是3.4%,今年很有可能超过4.5%。若经济紧缩则失业问题势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正如人们意料的那样,2005年的世界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特别是同2004年全球经济的均衡增长相比,主要经济体的增长趋势出现分化美国和中国继续扮演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经济增长势头甚至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失业率继续下降,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基本解决,但通货紧缩阴影依然存在;欧元区的表现最让人失望,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乏力,欧元汇率从高点逐步回落。困扰世界经济的两大风险依然存在:石油价格反复攀高,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未见改善迹象。2005年的世界经济虽然没有大开大阖的气势,平静中也不乏一些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7.
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战乱局势动荡,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迟缓,1992年整体GDP增长只有0.9%。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非洲经济开始回升,但到200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收入仍只有470美元,埃塞饿比亚和布隆迪更是低至100美元。从1995年至2003年,非洲经济基本保持中低速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5%。非洲经济增长率2004年升至5.3%,2005年达到5.4%。由于投资环境改善,非洲国家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过去5年,外资流入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了180亿美元,是上世纪90年代的3倍。但非洲国家的平均投资率只相当于GDP的20%,低于世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5%的平均值。在此情况下,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就成为非洲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仍然保持了2004年以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在新的一年,由于受到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的挑战以及美国持续加息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将会如何演变?为此,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006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展望”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世界总体发展形势、美欧日经济、资本流动以及中国银行对外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有关讨论情况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压力不减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优彩 《中国金融》2004,(20):18-19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较慢,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2003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大约800万,失业率上升到4.3%,而实际失业数字可能要比这个数字高得多。  相似文献   

20.
2005,世界经济增长比上年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据IMF估计,当年全球GDP增长4.3%。在全球经济总体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回升。同时,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