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三农”问题中的棘手问题,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解决问题的最可行的途径。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河北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低成本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民营集群企业。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依靠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走出山门--对南华县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村出现劳动力富余是历史的必然。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农民就业不充分,劳动生产率低,是影响农民收入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如何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理论和现实急需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南华县以打破地域界限,走出山门,跨出国界,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就业,探索了一条发展“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对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3.
常志有  郭雪莲 《经济师》2007,(5):186-18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主题,介绍了西方主要经济理论观点和国内研究现状,并用文献统计法,对国内2000年以来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十大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4.
李刚 《经济视角》2006,(12):76-78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实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又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条件下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求破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一、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于飞 《经济纵横》1989,(11):42-46
<正> “国际大循环”战略是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分配、产业结构转换等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提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大量转移以及非农产业的兴起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农村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将造成对城市的极大压力,并引起连锁反应:农产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资源分配、人口就业等压力。这种压力的后果是重化工业的资金和资源长期短缺,阻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所以,王建提出“国际大循环”战略,主张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为:借助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此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又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创汇;反过来支援重工业发展,从而支援农业发展。总的说来就是以国际上的“外循环”带动国内的“内循环”,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勤 《经济师》2008,(7):259-260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转移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能力”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为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7.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将引起农村劳动力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二次转移”。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有关工业发展的假定及疏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偏差两方面看,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在理论上也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争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呈现“既过剩,又不足”、短缺与剩余并存的格局。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利于缓解“刘易斯转折”到来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解决“三农”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化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报告进一步肯定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为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很大。需要强化“以农为本”的理念,以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为重点,促进城市带动农村效应的发挥,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多功能性,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素质问题。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促使农民增收,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突破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瓶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劳动力总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文献回顾和经验观察,本文率先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概念:即已经离开农村老家流动到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区的非农产业里变换(包括经常变换)务工地域或企业(职业)的求职活动;进而假设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由“换地区流动”和“换企业流动”两个水平构成;运用1702个个体调查问卷,借助SPSS处理分析数据,在验证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劳动力二次流动的一般模型;最后,对模型的政策含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旷开源 《经济师》2007,(3):283-284
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改善我国农村和农民经济条件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江西省安福县和浙江省萧山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对我国中东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并基于此,得出了当前我国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田桂 《经济论坛》2004,(7):106-1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结构正在逐渐转型,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民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庞大的群体“非工非农”、“亦城亦乡”,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现象。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村人均占有的资源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坚持“积极引导,面向市场,城乡开通,形式多样,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思想,构建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劳动力市场法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程序,把发展、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正常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良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投资,努力改善人力资本是国家…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国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文章认为这些政策支持是外生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和长久之策,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源、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方式与路径等方面,而对于农村劳动力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转移,完成这一“惊险的跳跃”却研究不够。事实上,在当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有动力也有需要,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实现转移。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要受到制度因素和非农产业及城镇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制约外,还要受到其自身所能支配和拥有的金融资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等“三大约束”。本文主要以“三大约束”为视角,着重分析关系网络、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