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理论层面,“课程思政”理论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典范。在实践层面,“课程思政”的践行有助于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现实困境,有助于高校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二是激活“课程思政”建设的客体,三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环体,四是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介体。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从解决教育的首要问题、“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等三个角度阐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从学校、院系、教师以及学生层面归纳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构建课程思政分工协作育人联合保障体制机制、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机制、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建设融合机制、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建设融合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课程思政承载着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十分必要,应充分分析、理解认识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对影响研究生课程思政推进因素的影响,从学校顶层设计、教学综合改革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找到研究生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为高校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复杂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工作,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同样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地方党史资源作为国家层面党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激活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灵活性、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材料支撑。基于地方党史资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耦合育人的教育意义,分类归纳辽宁党史资源,探索地方党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理路,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效度。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都具有实践性特质,发展现状也存在相似性问题。在实施机构、师资队伍、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层面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国家层面对人们价值观做了全面解释,结合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塑造,让“八荣八耻”深入学生骨髓,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文章分别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原则,并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在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要在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路径,使其融入思想政治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习实训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学校领导组织机制,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健全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多维协同机制,有效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场域的主要载体,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网络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扩展高校思政教育阵地的需要.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技术能力薄弱、体系不完善等弊端,应从提高网络工作技术能力、优化思政教育质量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辅助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探索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路径,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创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探索“三进三知”模式,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模式,创新发展“三全育人”模式,构建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思政实践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质量,同时,还需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巧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实施网络心理思政;创新思政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心积极力量,构建科学思政体系;整合心理与思政教育资源,搭建思政教育平台;还需从学生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国家层面三方面着手,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缓解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独自领舞思政工作的局面,是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的有力杠杆。于学理向度而言,沿着中外教育的历史轨迹发现,"育知"和"育德"互为交融,历史底蕴隽永;"课程思政"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从混沌状态向稳定状态的转变,理论价值深厚;其实践价值在于使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理念转化到学生的行为层面,实现道德实践的飞跃。其实现路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增强其他各门课教师的"守渠"自觉意识,树立"教师思政"理念;形成"思政教师"和"教师思政"的合力;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快、准、活、广"为特点的新媒体,给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探索隐性教育新途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微思政"的出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新时代对大学生"微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理工类高校"微思政"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成为了研究的重要问题。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加强"微思政"教育阵地、丰富"微思政"教育产品、优化"微思政"教育环境以及平衡"微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差异来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地方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观念陈旧、认识不足,措施方法失当等诸多困难。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通过在学校、研究生思政专职管理队伍、导师和研究生等四个层面建立思政保障体系,可以有力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更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思政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健全人的人格,如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融入音乐,相信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分析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探究了音乐教育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依据,并就如何融合这两种教育并利用音乐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了三条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进而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全面地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教育走向网络教学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具有其必然性。但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包括网络信息的"分散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集中性"存在矛盾,网络内容的"易变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存在矛盾,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与思政网络教学更新维护的"高成本"存在矛盾,网络学习方式的"自愿性"和"随意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义务性"和"严肃性"存在矛盾。困境的突破,需要坚持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从具体的对策建议上说,应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培育一支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专业化与专职化的教师队伍,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共享发展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手段与形式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制度自信,是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选择和高度认同。制度自信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制度自信涵养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要更好地使得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就要在提升对青年学生的制度自信教育的同时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地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完善制度自信教育本身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加大高校思政教育力度。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效果与思政教育效果密切相关。为了能够更好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效果,需要注重教师话语能力的建构。目前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能力建构的必要性、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建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安徽省高校(以师范类为主)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环境,认为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强调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发挥母语教育的作用,培养多元文化的观念,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知,确立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明确高校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理念的提出和落实,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成效,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合格人才的产出。文章立足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