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让大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平台上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向着专业化、常态化方向迈进,进一步壮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志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形态。习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就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本文立足国情,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的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90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还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充分发挥90后高职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体制,还需要建立良好、完善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并通过拓宽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来保障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州亚运会高职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指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要从提高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两方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以促进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迅速兴起、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其中,自愿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才智,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这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其突出的技能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要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注重开发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合力打造活动品牌,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招生形式多样化发展,高职学生的总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职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不一致,在用人单位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的客观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依托共青团志愿服务的现有成熟模式,开展基于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的尝试,开辟一条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颁行的多部地方志愿服务条例具有目的一致性、结构类似性及内容趋同性特征,在结构安排上还存在不足,有必要对地方志愿服务条例逻辑结构重构,形成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为主体,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激励与保障为客体,志愿服务中的权利与义务为内容,并规范志愿服务法律责任的志愿服务逻辑结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驱动模式包括:市场驱动模式、政府驱动模式和志愿驱动模式。实现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有三条路径:一是志愿服务课程化,二是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是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总结整理各国志愿服务教育的驱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对于深化我国志愿服务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实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志愿者队伍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和影响日益明显,志愿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前,社会的发展为志愿服务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起高素质、专业化、正规化的志愿组织,才能提高志愿服务效率,产生真正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不全面,呈现淡化理想、强调务实的趋向、价值追求表现出功利性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理论层面。构建以"感性认知——理性认同——实践内化"为思路,建设大思政教育队伍、利用移动思政开展软性教育,注重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的社会实践为路径的教育引导新模式,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为了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探讨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借助法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责任的承担方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过程,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和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依托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呼唤专业特色,通过强化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指导的价值分析,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保障机制,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各类志愿组织不断涌现,志愿者成倍增加,志愿活动方兴未艾,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志愿服务面临着更多的契机和挑战。文章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志愿服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载体。本文主要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定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序发展的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大学生时间精力有限,且对志愿服务体系认知不充分,志愿者自身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都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安徽三联学院通过构建规范化组织,加强志愿者培训,培育志愿服务基地,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构建了学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文化的时空载体,承载着志愿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志愿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政府推动、志愿主体协调、社区诱导,实现志愿文化主体、志愿文化客体、志愿文化载体的互动共进,从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影响逐渐扩大。大学生源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的动机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学校、服务对象等层面的问题。本文将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受起步较晚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无锡市高校志愿服务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志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执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利于教育内涵的深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能够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把握好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