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评价(1912—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中建 《中国农史》2001,20(3):40-50
文章通过对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分析,认为农业劳动力已较大程度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市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但毕竟瑕不掩瑜,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后 "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坚持探索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后科技服务新模式,立足苏州相城区农业发展实际,联合五个挂钩村在相城农业生态园集中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来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为引人关注。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浩。本刊记者:近几年来,苏南围绕发展市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苏南地区传统的粮棉油生产格局已经打破,一些新的主导产业如蔬菜、水产业等正在形成。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一个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苏南乡镇企业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改革,使她脱了胎换了骨。"这是记者最近在苏南农村调查时常常听到的话。此话出自一些领导干部、经济界人士乃至普通农民之口,使人倍感惊喜。记者发现,经过改革洗礼的苏南乡镇企业,从所有制结构到经济增长方式,直至地方政府的职能,无不反映了这种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正是这种"脱胎换骨",使苏南乡镇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发展,必选择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乡镇企业,从90年代初开始,就暴露了发展速度居高不下和经济效益相对下降的矛盾。到1996年,苏南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降到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苏南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苏南农业现代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为推进"三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苏南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农  相似文献   

6.
正苏南结构调整较以往更加突出市场导向,围绕消费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更加突出绿色生态,促进生产生态效益统一;更加突出融合增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隔二连三"发展,实现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一、主要成效和做法苏南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领先的地区,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当前苏南种植业结构调整较以往更加突出市场导向,围绕消费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做好平台搭建与公共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与措  相似文献   

7.
苏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80年代开始,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为专家、学者乃至广大干部群众注目,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早在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说:“我感觉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可以称为一个‘模式’,我所说的‘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或经济发展的路子”。苏南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是多种要素组合的结果。但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苏南模式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笔者通过对太仓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谈谈对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乡镇企业的“母体”,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些积累,乡镇企业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农产区,农业还是大头,发展乡镇企业,更须打好农业基础。农业基础不牢,不仅乡镇  相似文献   

9.
兴盛一时的苏南乡镇企业曾为苏南赢得了"苏南模式"的雅号,其20年来由盛至衰的历史路径不仅使它充满波折的实践层面备受关注,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为众多的理论学者从不同角度考研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不管是在苏南域内抑或域外,"苏南模式"的演进道路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对于人多地少的苏南经济发展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积极鼓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正迅速成为江阴农业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一、理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如东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要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为核心,使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出"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胡子白"的生产误区,认真总结推广科学的作物栽培模式,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等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的"三高"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餐桌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积极发展瓜果、蔬  相似文献   

12.
下面,我着重就调优农业结构、发展县域经济谈几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调优农业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来最近,省委、省政府从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出发,作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农业部门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也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农业结构变化会对农业水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水资源带来的重要影响,并从主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转变农业的"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和完善农业水价引导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中,劳务输出已与农业、乡镇企业形成三分天下之势.苏南、苏北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在量上快速裂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态势.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经济是农业中经济劳动与经济活动的总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驱动力,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落地、落实的支撑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及经济结构等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为改善此种现状,实现高质量农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文章结合实际情况,从农业经济管理、生态农业经济、数字农业经济、农村金融4个层面,探究农业经济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苏南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进程,成为苏南工业一支突起的"异军",引领苏南经济发展,助推江苏经济领跑于全国,由此,应运而生"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7.
曹幸穗 《中国农史》1991,(4):16-22,36
商品经济在小农经营为主休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客观上需要一个多层化的市场结构,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庞大系统之中。就苏南地区而言,这样的城乡市场结构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层次:即农户→村落→初级乡镇→中心;镇→县城→中心都市→口岸都市。在这个七层结构中,与农民经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乡间市镇。它是联系城乡经济的中心环节。它与方圆十余里大小的周边农村共同组成一个乡村经济圈。以乡镇为中心的经济圈才是苏南农村的基本经济单位,而自然村落则变成了中心镇的“街区”或“居民点”。  相似文献   

18.
推进黑龙江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立民 《农业经济》2005,(10):26-27
一、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是世界各国和我国专家学者及政府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就开始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美国、法国、英国等都非常重视发展畜牧业。到了70年代基本形成了农牧并重的稳定的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苏南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和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主要是从以种植业为主、粮食加副业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农业与乡镇工业并举的复合型产业结构。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社会分工,扩大了就业范围,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和指标,也是应对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江苏发展的特点是起步早、形式多、效果日益显现。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说明:"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起步阶段两种认识、两种选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央农研室和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在我省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进行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