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鸣晓  黄晓娟 《时代经贸》2007,5(9Z):201-202
根据入世规则,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开放金融业,中国已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也已对外全面开放。由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从长远来看,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在某些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股权控制、抢占中间业务和农村市场、申请金融产品专利欲限制中资银行的使用、阻碍了民营银行的发展等。为了消除外资银行带来的不利因素,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方式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士贵 《经济管理》2002,(19):86-89
  相似文献   

3.
《经济导刊》2005,(8):7-8
2006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而外资银行早已按耐不住进军浙江的热情。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德国商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13家外资银行上海分行最近分别前往浙江宁波、义乌、杭州三地,对当地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挑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业务拓展和客户争夺.并据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挑战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业务拓展和客户争夺,并据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我国宣布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在制度待遇上,外资银行将与国内银行站在同一起点上。2006年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我国,意味着我国内资银行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各方位的竞争,从而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首先了分析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进而分析了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最后论述积极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选取我国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4家银行1994-2004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资产收益率降低,并使其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但是技术外溢效应以及对国内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国有银行造成的冲击小于股份制银行.本文还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资银行开拓我国中小企业市场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璇 《经济视角》2011,(4):47-48
外资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国际化的系统平台、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丰富的融资产品、优秀的银行业务人员和良好的口碑,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发展速度和态势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模式和布局,对了解外资银行的进军策略和如何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资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国际化的系统平台、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丰富的融资产品、优秀的银行业务人员和良好的口碑,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发展速度和态势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模式和布局,对了解外资银行的进军策略和如何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捷  梁笛 《经济管理》2002,(24):74-79
本文以信息问题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为核心,介绍和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对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其中,外资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决定性因素,外资银行的来源地、进入方式、东道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法律和信用环境等也是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依据国外经验,本文还就我国开放银行业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影响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引导外资银行增加东道国的信贷可得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是目前理论和政策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信贷供给的关系,从市场均衡结果、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等几个角度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必然增加一国的总体信贷水平、也并不必然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和整体社会福利,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李海波  王雅婧  王京 《经济论坛》2006,(24):110-111
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各项金融业务,同时取消对其在地域上的限制。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外资银行机构的增多,势必会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内外资银行之间能否和谐发展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的双重背景下,笔者对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一些观点。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已达243家,本外币资产总额约883亿美元,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我国…  相似文献   

13.
14.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力之所在,是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间接融资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导致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因素很多,但关键点还是在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涉及的两方交易主体上,即中小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的难题是,一方面,中小企业能否通过自身提升以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及市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否真正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潜力并努力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永森 《经济月刊》2001,(12):34-34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11日首次公布了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的承诺与步骤。据介绍,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凡 《当代经济》2001,(11):45-45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面上是资金问题。实质上反映出在资源配置机制的转变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融入到新的市场金融体制中去。所以,融资难是体制转换中的阵痛,是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需要用新的思路加以解决。用传统的金融方式或手段,既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也不能有效地防范银行金融风险。惟一的出路是中小企业机制转换、政府政策转变和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调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要提高素质 中小企业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千方百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以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严格遵守“有借有  相似文献   

17.
林孜 《发展研究》2007,(1):71-72
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修订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生效.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向外资全面打开了大门.尽管在5年前入世时就可以预见到今天的局面,但在<条例>生效之后,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如何发展等问题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行业分布数据,分析了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本文发现: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受到信贷配给的概率呈现“U型”关系,即存在最优水平的银行业集中度使中小企业受到信贷约束的概率最低。根据本文研究,我国银行业集中度总体上高于最优水平,但不同地区又有所差异。本文还发现,考察银行业集中度不能只关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比重的下降,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比重的替代性上升也没有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严重地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充分理解中小企业在未来经济中的作用,正视其发展中的困难,从融资、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减轻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为其创造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此乃意义十分重大之举措。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下的银行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较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其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产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它们使用了33%的金融资源,产出却占了GDP的70%。中小企业一方面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资金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瓶颈”,而现行的银行体系却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本文正是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结合企业融资途径选择的分析来探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