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日本<质量管理>杂志于2008年1月起以每月连载的方式推出了总题目为"今后的商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系列专辑,并在第一辑中以"迎接新·质量时代"为题刊登了日本质量管理界权威人士、东京大学教授饭琢悦功的专题访谈录.饭琢教授以接受日本科技联盟出版社专访的形式,围绕"新·质量时代"这一热门话题发表了多方位的且富有启发性的长篇谈话,归纳起来主要谈了6个方面的问题.他首先论述的是支持并实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以及日本之所以能够踏上"质量立国"之路的动力和时代背景.接着他明确地指出了经过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经济和成熟社会后出现了人口老化和生产劳力锐减、物质剩余和质量要求提高等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应对泡沫经济的新课题.过去的质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实现质量的体制也必须随之改变.目前已进入了所谓的"新质量时代",应推行适应新质量时代的质量管理.组织的技术力量、知识的质和量将成为今后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组织在管理上的方法和技巧也必须进一步提高.最后饭琢教授总结指出:"新·质量时代"的质量管理既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经营.  相似文献   

2.
1制定质量经营战略是时代的要求经营战略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那时,美国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也有人称为突破时代。美国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生活“质量”的需要;企业外部环境也变化频繁、复杂,难以预料,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仅靠推断型管理已不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只有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就应运而生。”(1)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TQC的基础上形成的。质量经营战略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90年代…  相似文献   

3.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本质量界召开发展望“21世纪的质量”专题座谈会。著名教授赤尾洋二主持会议。会议讨论了7个方面的议题和如何认识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ISO9000族标准与TQM,基本的质量控制,创造“具有魅力的质量”,TQM与创造性,提高经营质量,关于今后质量实践的探讨。他们认为:21世纪是质量的时代,是人们更广泛地理解质量、更注重质量的时代,企业在开展TQM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便于实施并更具实效,准备实施“TQM”奖或“质量技术革新奖”。  相似文献   

4.
二、质量经营的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 久米均教授在“质量经营入门”中把质量经营定义为:质量经营=TQM+α。事实上.全面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却在日本得到最完美的发展。TQM的定义是,组织的经营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具有重视质量意识的基础上,以整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王芸 《上海质量》2013,(6):28-30
饭塚悦功博士系东京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日本质量管理学会原会长。2006年"戴明奖"获得者,1996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日经质量管理著作奖得主,2010年获美国质量协会的弗瑞恩德马卡德(Freund-Marquardt)奖章。就日本经历众多挫折之后如何再次以质量立国,饭塚悦功博士发表有专题演讲。本文系演讲整理所得。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戴明在管理大师的行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是一个教会日本人关于质量控制并创造日本经济奇迹的美国人,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称他“对日本和美国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7.
李堃 《上海质量》2011,(9):33-35
近年来,日本进入了被称为“百年一遇”的经营环境剧变的时代。对于企业来说,培养新一代的骨干人才(如制造业中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已成为紧迫任务,否则将无法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尤其是在制造业中出现的员工高龄化,造成了现场力的弱化,这也是日本整个产业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能增强现场力的新一代的骨干人才。为此,日本《质量管理》月刊最近以“经营环境剧变时代的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为题编发了一个专辑,日本近畿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岩崎日出男撰写了题为“培养坚持质量第一的关键性人才”的主题文章。岩崎教授主要论述了企业加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坚持质量第一的骨干人才的重要性、增加教育和培训投资的紧迫性、以及培养坚持质量第一的骨干人才的具体方法,包括人才教育培训体制的确立、系统的构成、企业各阶层(从高管层到一般员工)的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等,对企业的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质量经营     
我国加入WTO已一年有余,人们除了对新的经济规则日渐熟悉之外,对“质量”二字的理解也更趋深入。质量正逐步从单一的实物质量向企业从生产、管理到经营、文化方方面面的综合指标拓展。“质量领导力”、“优化质量功能”、“质量是本钱而不是目的”、“经营质量以及质量经营”等新理念在质量界逐渐升温。12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主办,《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社承办的“首届中国企业质量经营战略高层论坛”上,我国质量管理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最终作用是指导实践。本刊摘其本届论坛上获一二等奖的部分论文的部分章节,旨在使企业界的读者了解我国质量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运用质量经营的新理念,做好今后工作。  相似文献   

9.
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标准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标准在适应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信息化要求,以及完全保证质量等方面的局限性。指出“中心的错位”、“质量不是全部”是问题的关键。提出了全面管理(TM)和全面管理系统(TMS)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8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年内创造如此惊人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首当其冲就是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本文就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起源、理念、特点和趋势作一粗浅探讨。一、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提质增效”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提质”;另一方面,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增效”。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当前,以控制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正在受到以创新为主导的质量管理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以控制为主导的质量管理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对质量成本管理如何适应以创新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新要求进行探讨,得出创新型战略质量成本管理是适应质量创新背景下的质量成本管理新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李堃 《上海质量》2011,(6):28-32
日本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高速增长,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80年代末进入成熟期,随后即走向了衰退期。在经济成熟的同时,日本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人口老化问题,平均年龄世界第二,平均寿命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近年来国内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很大的落差,顾客消费的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日本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CS(顾客满意)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日本近期的(《质量管理》杂志刊登了“顾客满意度调查与CS经营”专辑。日本消费科学研究所代表董事佐野良夫先生以“思考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后的CS”为题发表了主题论文,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中心阐述了日本企业Cs经营的新动向。文章从日本社会的结构问题、人口减少和老化的具体国情、经济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的最新动问等进行分析,指出了日本商品市场的变化和顾客消费特点的变化,强调指出日本企业必须抛弃只考虑“轻客”(流动顾客)的老观念,而是要把重点转向“重客”(固定顾客),通过cs活动的持续改进,将“轻客”变成“中客”(一般回头客)进而培养成“重客”,以固定的顾客为中心,构建企业与顾客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成熟经济社会的市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李堃 《上海质量》2010,(5):43-48
近年来,随着“金砖四国”等巨大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价格较低而质量一般的“低价招来型”商品的需求急速上升,对于以出口为主的的日本企业来说,“如何提供使价格和质量重新取得平衡的商品”成了紧迫的新课题。为此,必须从“多功能追求型”转变为“必要功能限定型”,在改变以往的商品生产观念的同时,从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习惯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考虑,在质量设计、质量评价、以及对顾客的质量保证方法等环节上进行总体性改革。如何才能有效且高效地达到同时实现顾客所希望的价值和质量的目的,这是问题的关键。日本《质量管理》杂志最近刊登了一个“商品生产的新潮流,面向新兴市场的商品”专辑,日本神户学院大学经营学系教授今野勤先生以“面向新兴市场商品的质量策划和质量保证”为题发表专题文章,主要介绍了铃木汽车及塔塔汽车在印度、恩布拄埃尔小型客机在巴西、鲁库石油在俄罗斯、格兰仕微波炉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并总结了成功的要素:(1)树立长期展望;(2)深入了解当地市场;(3)构筑价值链;(4)回归人工制造;(5)环境和资源的共享化;(6)适合当地国情的销售和流通体制。文章进而论述了面向新兴市场商品的质量保证问题,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改革伊始,我国便从日本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开展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电视教学和对职工进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统考。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质量活动,如“质量万里行”,“质量·品种·效益年”,一年一度的“中国质量高层论坛”,等等。此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质量第一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味铝基总理指出:“质量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甚至具有政治意义。质量本身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大声疾呼“要高举质量管理的旗帜。要加强企业管理,其中主要是质量管理,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5.
李堃 《上海质量》2010,(7):41-43
在日本《质量管理》杂志最近发表的“物质流成本核算手段在商品生产中的应用”专辑中,日本关西大学商学系教授中岛道靖先生撰写了“物质流成本核算在实际业务中的有效性及今后的展开”一文,着重在物质流成本核算的应用上作了系统论述。文章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质流成本核算在实际业务中的“有效性”问题,包括成本管理上的有效性和质量管理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物质流成本核算今后推广的“可能性”问题,包括作为新的商品生产强化手段的可能性和作为新的资源生产效率指标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指出目前正在出现的新动向:各企业正在全组织内普及MFCA(物质流成本核算)的思想,运用公司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MFCA来引发商品生产中的创新。并考虑通过MFCA对短期以及中长期的经营课题重新作出分析,构建一个资源生产效率终极化的PDCA循环。今后,通过MFCA的推广应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将建立起新的环境经营体系或可持续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8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年内创造如此惊人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首当其冲就是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本文就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特点和趋势做一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堃 《上海质量》2009,(4):37-39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CAD和CAE等新技术已在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另一方面,通过组装在产品上的IC芯片(电子标签)实时收集产品质量信息等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不仅提高了产品使用上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反馈进一步推动了产品设计。日本《质量管理》杂志于2008年起连载的“今后的商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系列之四“快速化与质量管理”专辑中刊登了日本可口可乐等4家公司的案例,介绍了他们利用IT技术收集有关信息并有效地应用于产品开发和生产之中从而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经验。日本玉川大学国际经营学教授大藤正以相同的标题为该专辑撰写了主题论文“快速化与质量管理”,主要围绕“质量管理12条原则”之一的“快速化”(即敏捷性),从不同侧面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可视化”推动下的“快速化”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他首先根据不同时代质量管理重点的变化提出了“具有敏捷特性的质量管理”的方向性问题。然后以多种实际产品为例,分析了运用质量信息实现产品设计上的快速化、通过硬件设备内部的可视化实现操作性能上的快速化、以及通过产品用户使用情况的可视化实现质量管理上的快速化等情况。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通过可视化(手段)实现快速化(目的)的关系、以及通过快速化推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堃 《上海质量》2008,(12):48-51
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竞争为前提,成本结构和成本策划方法的不同以及可靠性技术上应对方法的差异,已成为商品生产中划分赢家和输家的分水岭。日本制造业的特点就是在提高产品开发速度的基础上通过生产中的周密细致的磨合过程以及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高质量和低成本。日本玉川大学国际经营学教授大藤正在近期的《质量管理》杂志刊登的“前端开发活动中的质量管理”专辑中发表了“成本策划活动和质量管理概要”一文,系统地论述了成本策划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大藤教授首先提出在产品开发的上游阶段,质量管理活动除质量(Q)策划以外,应包括成本(C)策划和交付(D)策划,也就是说在产品开发阶段必须做到QCD的同步实现。本文以“成本策划活动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为论题,从商品生产的成本、利润和售价三者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质量功能展开表和一览表分析了成本展开在质量功能展开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策划与成本策划之间的关联。文章详细介绍了成本策划活动的具体内容,并专题论述了信息技术(IT)在成本策划活动中的特殊作用,最后进一步指出了从过去的“质量保证”走向现在的“价值保证”的新趋势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论质量经营     
1质量经营的提出1.1卓越经营绩效模式的提出与推行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设立国家质量奖,以此推动企业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提高以质量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1987年美国设立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1992年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设立欧洲质量奖,1997年日本科技联盟发表《TQM宣言》,拓展了日本戴明奖的概念与模式。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质量奖。各国质量奖的卓越经营绩效模式的价值观和框架大同小异,但在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概念、范围等方面较之传统的质量管…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对质量的认识,与欧美完全不同。”王明舰教授指出,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是精益求精的。据日本神钢集团人力资源株式会社社长增田和朗先生介绍,在日本神钢,质量管理是深入到每一个员工血液中的事情。对于质量的管理,是每一个员工必要的责任。如果一个员工发现任何一个工序上出现了任何一个问题,他都会努力向相关人员指出,直到问题真正解决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