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任何艺术作品,如果不能达到形式上的完美,那么艺术家所赋予作品的内容再好,也得不到作品欣赏者的青睐。否定外部美的美学意义,就会坠入自然主义的巢白,所以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艺术品。艺术品的外部形式美是一个特殊领域,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艺术形象的完美,作为审美对象,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
王宇丹 《魅力中国》2010,(14):130-131
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影艺术也不断深入大众之中,大众对电影的审美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透过岩井俊二的电影对大众审美心理进行一番客观的审视与分析。而通过岩井俊二的电影我们也看到他对美的建构和日本民族幽玄物哀的民族审美特点和爱情、青春、梦想、死亡的岩式美学。  相似文献   

3.
于秋江 《魅力中国》2011,(15):102-102
文章分析了器乐曲的特性,认为纯乐器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基本情感、特殊情感和高级情感。结合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三个阶段一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启悟,深入探讨了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在音乐再创作过程中,情感和想象是欣赏者领悟音乐从中获得精神美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审美的日常化已经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该文从当下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心理,及美学理念的历史性转变三个方面来分析审美活动的时代转型,探寻美学研究日常化转向的根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论史上,古代的先哲们在品评文艺作品的过程中确立了很多品评标准,经过历史的层级积淀,这些个标准随着后世文论家和文学家的再度阐释,使得其成为文艺品评的美学范畴。"骨"一词即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尤其体现在古典书法理论和史论的著作中,其美学价值构成了书法品评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古代书论当中,书家赋予它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将通过分析古代书家对"骨"的讨论,从而阐述其美学概念的建构于古代书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潘善环 《魅力中国》2013,(10):26-27
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导游员作为旅游者旅游全程最为贴心的服务员。在旅游者旅游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扮演着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旅游审美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和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协调者等重要的美学角色。导游员要从科学认识导游职责、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导游技能学习、加强审美心理研究等方面提高美学素养,塑造仪表美、心灵美和风度美。  相似文献   

7.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王福晓  唐笑一 《魅力中国》2011,(14):311-3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各种文学著作中都充溢着数字“三”相关的话题。“三”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关于数字“三”的内容的分析,来解读中华民族那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审美心理——“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美学史中,美学范畴即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反映了人类艺术认识的经验及审美地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律。其意义在于,美学范畴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向美学的分化,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学科建构、艺术创作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孙洁  孙天才 《魅力中国》2010,(24):86-87
本文应用美学的观点,探讨了《边城》的审美选择。认为《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来寄托作者重塑民族形象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王英 《理论观察》2006,(5):26-27
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看“日常生活”与“审美化”。一方面,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所谓的纯艺术/文学的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审美和艺术泛化、“文学性”的扩散;另一方面是纯艺术、纯文学与图像文学、艺术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美学研究应该应该关注这一现象与事实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纳入美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德塞尔托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人可以通过“抵制”战略战术、“散步”审美体验、“消费”另类生产等遁逃术来求得审美生存、“人诗意的栖居”。这对深刻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美学、空间美学,引导我们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乔琳 《魅力中国》2014,(8):97-97
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希腊化一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一个由作家、文艺批评家唱主角,以诗人修养、艺术创造、修辞学、审美心理为探讨对象的全新时代。由于研究主体、倾向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希腊化一罗马美学思想与希腊美学思想的不同风貌.即以世界本体及秩序为认识目标的希腊哲学美学偏重客体,而希腊化一罗马时代的文艺关学则偏重主体。从该时期美学范畴的流变趋向上看,客观审美范畴的内转与主观审美范畴的深化成为该历史阶段人本主义美学发展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证了"美"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指出"美"不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对象.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  相似文献   

16.
任梦夏 《魅力中国》2013,(25):105-105
项穆的“中和”书法审美思想源于儒家的“中庸”之道,把“中和”的书法美学思想与理学结合在一起,推崇晋人尚韵书风,认为王羲之是书法之集大成者.是体现“中和”书法审美的代表,对其书法更是心摹手追。  相似文献   

17.
苏红 《魅力中国》2014,(22):278-278
近两年,音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的火爆掀起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狂欢”,“狂欢”的背后,笔者从美学的角度对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加以分析,以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为例,详细探讨了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审美特征。论文将以艺术理论为基础,围绕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情感性”、“主体性”、“审美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徐晓军 《理论观察》2010,(4):121-123
整个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也将语言问题带到美学研究的面前。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给美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审美主体的问题上,语言就有着建构性的作用。主体只有在首先拥有言说能力后才能成为主体,并无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包围之中。被语言建构起来的主体正是从语言这个中心出发理解他所处的社会,进行审美活动的。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网络恶搞这种后现代颠覆性审美表象的分析,捕捉其颠覆传统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审美特性及其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美学表象,为今后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方爱清  孙涛  朱雪 《理论观察》2022,(9):99-103
新冠肺炎疫情造就出“疫后综合征”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弱势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治疗。基于“疫后阳光”项目,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中部H省E市Z镇的“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困境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疫后综合征”群体存在外部社会环境与内在心理世界双重影响因素致使心理困境彰显的问题。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运用多种工作方法促进“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建构。同时研究认为“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支持体系建构需要政府、社会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方合力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