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位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地处阿比西尼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中国人民是埃塞俄比亚的好朋友、好兄弟。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给予了埃塞俄比亚无私的援助。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中国一直都是埃塞俄比亚最强大的经济合作伙伴。" 11月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埃塞俄比亚商务伙伴论坛"上,来访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对与会的中埃两国企业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相似文献
4.
5.
6.
7.
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一项经济合作以及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其他国家,而且是一个包括10个国家的区域组织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可以说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开创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无论对中国、对东盟还是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中国和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中有利和不利因素,展望前景,将有利于我们加深认识,有效地推… 相似文献
8.
“当黎明来临,我们就从个人生活的封闭和孤独中自由了。就是这时我们看到了光明,这是赐予全人类的永远的光明。就是这时我们开始了解他人,开始在生活中彼此合作。” 相似文献
9.
10.
11.
俄罗斯即将加入WTO,届时经贸环境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为中俄贸易的战略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省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操作平台,对俄贸易占我省外贸的一半以上,在新形势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应对措施,解决经贸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深化我省对俄经贸关系和科技合作意 相似文献
12.
1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主席对法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这是去年中国新一届领导执政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西欧地区所作的首次正式访问。胡锦涛主席的此次法国之行成果显著,掀开了中法乃至中欧在经贸关系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14.
<正> 中日贸易格局原来是典型的垂直性分工,双方关系完全是互补性的,不存在竞争。近年来,中国对日出口中制成品比率上升,两国在纺织品等行业中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国即使在这些行业也存在明确的互补性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APEC成员中,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互补性最强,贸易竞争性最弱。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战略协作,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由黑龙江省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哈尔深经贸洽谈会重要活动——中俄经贸高层沦坛于2004年6月14日至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主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6.
经贸领域的“中印机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经贸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与两国家政治关系升温、两国领导人的推动直接相关。今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标志着两国向建设性伙伴关系方向的迈进。在印度,“中国机遇论”的声势已盖过“中国威胁论”,双方企业家开拓彼此市场、进行互利合作呈现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德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5年开始,德国已经连续近30年保持了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地位。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德的经贸关系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更是全面迅速发展(见表1).从1990年到2001年,两国间年贸易额增长累计超过了4.7倍,而年投资额增长则累计超过了18.8倍.中国自去年起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02年德国向中国的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8.
闫午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8):54-63
俄罗斯 俄罗斯远东地区将举办六场商品交易展览会 俄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计划在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上半年举办六场商品交易展览会。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哥伦比亚建交25周年。作为纪念活动之一,4月6日,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率领庞大的经贸代表团来华访问。在谈到他此行的目的时,乌里韦总统表示,最重要的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他认为,哥伦比亚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有竞争力和机制透明的优势,并且在纺织、煤炭和石油、基 相似文献
20.
政治冷经济亦不热--中日两国关系中"政冷经热"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000年以来,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的影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显得有些冷,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妨碍了某些大型合作项目的研究和探讨,日本经济界人士对此也很不满意。为了回应人们的不满,日本某些政治人物最近声称,“中日关系,政治冷怕什么,经济不是照样发展么!”这就是所谓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由来。2000年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