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中间性组织理论的集群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性组织理论的研究弥补了传统的"企业与市场"二分法的理论缺陷。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形式,它的存在弥补了纯粹市场机制与纯粹企业组织的失效。本文首先认为,应该把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然后分别就交易成本范式与超越交易成本范式给出集群现象的一种经济学解释。最后,分析了社会资本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间性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三层次治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弥补企业、市场效率空隙的中间性组织,在有效的治理结构下能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创造集群租金。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各集群成员有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分得更多集群租金份额的动机,并衍生出产业集群风险,弱化产业集群效率。因而,构建合理分配产业集群租金、激发最大化产业集群租金动力的产业集群治理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产业集群租金的来源,我们将产业集群租金分解为“集群剩余”和“价值链剩余”,并分别以其为基础阐释了产业集群治理的内部网络治理和外部价值链治理。最后,进一步考虑企业(集群成员)的科层治理,提出了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三层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内的合作创新:基于中间组织理论的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利用中间组织理论厘清了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为研究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博弈模型,从逻辑上证明了"知识传递"和"信息共享"可以被视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内生机制,且合作创新应该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文章运用产业集聚外部效应理论,分析了县域产业集群企业金融需求的层次、内容、特点以及产业集聚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指出金融业应针对集群企业外部集聚效应的金融需求特点,构建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以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为主、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辅的金融组织框架,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不仅是一个地理现象,而且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涵义。从交易费用的观点看,集群可以通过形成一个汇聚众多买方和卖方的市场而产生稠密市场效应,降低交易费用;从分工角度看,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对企业内分工的替代,这种替代提高了分工水平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实施集群启动战略时应注重提高市场化水平,优化企业边界,提高产业整体配套能力,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与声誉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合关系"表现出"合作关系占主导,竞争关系为辅助"的关系结构;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经济主体具有长期合作的主观倾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从关系结构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入手,对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进行了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五个层次,信任是网络型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建立高绩效网络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拓展了交易范围与交易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企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三方面分析了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仍处于旅游企业的集聚阶段,但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增加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此,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必须以旅游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消除市场壁垒,扩大市场规模;健全法制,规范行业内竞争,引导游客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能力理论主要观点,得出能力理论研究缺乏对核心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交易费用的深入思考。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迅速把握交易、并能以较低的交易费用进行交易的能力。提出从建立科学的企业家更换机制、培育与时俱进的主导思维、建立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三个层次降低企业所面临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正经历着从科层范式向生产网络范式的转变。但是,对产业组织绩效的研究仍停留在科层范式的视野中,从而无法对企业集群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系统论哲学观为主导,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科学中的复合系统理论、协同学原理、产业组织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构成的"多维理论分析框架"下确立的企业集群"经济—社会—生态"三重绩效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框架,可以为企业集群网络组织运行绩效的评估奠定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催生了农业微观组织创新,以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通过其组织功能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联合行动,克服了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公平视角,将组织认同和权力距离有机整合,构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种组织公平影响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理论模型,即分析组织认同和权力距离在三种组织公平影响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形成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对收集到的376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组织公平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互动公平、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组织认同在分配公平和互动公平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认同在程序公平与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权力距离正向调节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即权力距离导向越低,这三种组织公平与离职倾向间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论证高新技术与企业组织形式的辩证关系,得出高新技术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一论点。最后提出了高新技术条件下组织创新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具有传统型组织所不具备的超强的创新能力、扩张速度和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不同于传统组织的运营模式和高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经济组织的经营风险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滞后,导致以网络经济和高科技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出现大量泡沫,并随着神话变为现实,愈来愈多的新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的道路上陷入迷茫和窘境。本文就新经济组织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并力图从中寻求新的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民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减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扶持并规范合作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合作组织的构建和发展中,政府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节约和降低各自交易及制度成本的组织行为激励是导致后者行政科层化的根本原因,这使得农民合作组织行政科层化存在强制性、授权性和诱致性三类。因此,在农民合作组织行政科层化中,应尽量避免规定政府组织在农民合作组织构建方面的绩效职责,政府组织应着力于提高各项扶持政策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并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激励农民合作组织的自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从组织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提出:在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上,根源是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性的矛盾;在内在机制上,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激励和交易成本,激励旨在通过主动改变规则获得更高的收益,交易成本旨在缩减交往成本;这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伴随着产权的调整和再分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及其主要受益者拥有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基层组织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地安排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农村财政制度创新需要明确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公共品的特征决定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主体需要重新定位,应该构建农村基层政权、公益性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在内的、既分工又协作的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经营与农户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是行之有效的农业制度安排;“亲农化”的农村工业化战略,是对我国城乡工业化战略无差异的修正,也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一种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分析 ,证明组织的充分存在理由 :组织是经济人实现其目标的手段 ,组织理论应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前提。首先 ,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其不足。其次 ,分析组织存在的意义以及组织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支撑和前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