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制,改为粮食合同定购制,这是一项牵动千家万户的大政策,是粮食收购制度的重大改革。本文拟就山区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应具备哪些条件,目前实际存在什么样的条件,怎样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保证粮食合同定购制度顺利实施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国家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这是我国粮食收购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经济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今年是实行粮食合同定购的第一年,农民在观望,干部在摸索,各地对粮食合同定购的理解和作法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把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不仅是收购方式的变化,而且是变行政方法为按经济规律办事,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平等协商,不能层层分指标硬性摊派。有的认为,粮食合同定购是指令性的,必须层层分摊指标。这两种办法从调查的情况看,前一种办法效果较好,农民易接受;后一种办法,农民则认为和统购没什么两样,甚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行第二步改革以来,国家对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作为权宣之计,无可非议,但使用“合同定购”一词,觉得不妥。 “合同定购”,包括公粮和定购两部分。公粮属于税收性质,定购属于农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作为“合同”,按法律规定,应建立在自愿协商平等的基础上。而在现实中,合同与定购就其性质来说  相似文献   

4.
李欣广(1986年度中青年农村经济讨论会论文)认为,农村经济改革第二步的目标是农村产业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实际上,第二步改革是以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特别是把粮食由统购改为合同收购开始的。去年初采取这一改革步骤的宗旨,就在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已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现在,我们应该把第二步改革的指导思想逃一步明确起来,把农村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确定为第二步改革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高瞻远瞩地引导经济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的进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指的是农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种植业内部粮食与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决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无疑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一步搞活农业和解决产品积压的重要措施。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项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在一些商品粮生产迅速发展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两大距离”:一是国家粮食定购数量与商品粮增长速度有很大距离。以怀仁县为例,1982——1984年均向国家售粮5605万斤,1985年计划产粮2.12亿斤,  相似文献   

6.
《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粮食立法宜早不宜迟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工作都是单纯地在党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从1950年到1953年,实行的是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自由购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一直坚持了30余年;1985年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9年改为国家定购,1993年以后国家逐步放开粮食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各地逐步改变或取消了城镇居民口粮凭证定量供应办法.  相似文献   

7.
《齐鲁粮食》2002,(3):1-1
长期以来,我省的粮食流通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进行的。即便是1985年粮食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一直到去年市场化改革措施出台,这段时间虽然也沿着市场经济的路子作了一些改革探索,但由于粮食供需形势的变化,粮食政策总是收收放放、放放收收,始终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框。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以后,国家与农民签定粮棉定购合同采取了挂钩供应一定数量的平价化肥、柴油,按标准挂钩发放粮棉定金,即粮棉定购“三挂钩”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和向国家交售粮棉的积极性,体现互利互惠。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粮棉定购“三挂钩”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初级粮食市场,是农民将完成国家指令性任务之后的剩余粮食进行自由交换的场所。自80年代我国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以后,农村初级粮食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农村出售余粮,增加收入,调剂余缺,满足消费者需要以及获得生产信息的重要场所,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商品交换的单一市场功能。但是,由于进入市场交换的粮食逐年增多,农村初级粮食市场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发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当前的国情、粮情出发,要实现粮食生产持续而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仁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认具学习和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粮食价格形成的运作来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一、我国粮食价格改革的回顾在邓小平同志关于价格改革的理论指引下,1979年我国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其中粮食的价格就比1978年上升了20.7%,从而调动了广大粮农的种粮积极性。接着,国家于1985年将粮食的统购制改为合同定购,粮农就有可能将一部分粮食向市场投放,从而推动着我国的粮食初级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一、现行粮食定购合同的弊端自1985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实行的粮食定购合同制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收购、统一定价,搞一刀切的旧模式,是粮食制度的初步改革.经过这一改革,对于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都县汇南区1986至1988年,改原单一的统购价为"倒三七"比例计价后(定购粮食每年为720万斤),使农民增加收入146.88万元,对于发展粮食生产和调动农民积极完成合同定购任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时期(l)1953-1960年的无补贴时期。(2)1961-1978年的粮食经营费用补贴时期。(3)1979-1984年的粮食经营费用及购销价格倒挂补贴时期。粮食统购制度的解体《1985隼)1985年是农村经济改革中显特殊的一年,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解体。“双轨制”的确立与运行(1986-1987年)政府在1985年底重新赋予合同定购以“国家任务”的性质,并提出了“逐步缩小合同定购数量,扩大市场议购”的方针。从1986年开始,进人了比较稳定的“双轨制”时期。完善“双轨制”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 今年,浙江省义乌县在落实粮食合同定购任务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行了“双轨制”中的“双轨制”。其要点是在国家合同定购任务不变和保证完成的前提下;(1)把粮食合同定购任务分成两块:一块是征购粮。即农业税和原来的统购粮;另一块  相似文献   

14.
粮食多渠道流通政策的由来从1953年底到1984年底的31年间,我国粮食流通实行统购统销体制,由国有粮食部门代表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自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后,粮食流通体制出现新的变化,这就是在国有粮食部门继续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其他经营者开始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粮食流通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怎样进一步规范多渠道经营者,并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渠道粮食流通?李鹏总理在199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建立‘一主多辅’的粮食流通渠道",在199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又指出"粮食经营要实行‘一主多辅’的原则";朱镕基副总理在199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也指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一主多辅’的原则"。国务院领导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15.
1988年以来,一些地方主动进行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超前探索。其中,广东、福建、山西、辽宁四省,河南新乡、贵州遵义两地市,广西玉林、河北柏乡、内蒙古卓资三县市的动作较大(新乡市和玉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农村改革试验区)。这些地区既有粮食主产区,也有粮食调入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人口总计达1.7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7。改革的内容涉及到粮食收购、销售、补贴、生产资料供应、奖售制度,以及农业税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这是继1985年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之后出现的又一次“粮改”浪潮。  相似文献   

16.
正(续上期)合同定购时期(1985年—1992年)一、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鼓励植棉政策的陆续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棉农的积极性,棉花生产持续增长。1982年起我国棉花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实现当年供求平衡,并自给有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1983年第一次实现全国平均单产皮棉达百斤;1984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10385万亩,产量625.85万吨,收购  相似文献   

17.
《粮食问题研究》1996,(6):10-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须坚持和完善现行粮食定购制度四川省德阳市粮食学会(一)我国从1953年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期间对购销政策进行过若干调整。1985年国家试图把粮食放开,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这使一些人产生错觉,认为粮食已经过剩,...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就是说,三十年来长期实行的国家对重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将逐步取消。这是农村继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第二个大改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引来农村经济的新高涨。 统派购制度必须改革 从1953年10月起,我国先后对粮食、棉花、油料和木材实行统购,对其它一百多种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应当肯定,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在过去是完全必要的。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不发达,农产品一直比较紧缺;同时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的经济建设不能不从农  相似文献   

19.
南昌冷崇总撰文对我国粮食贸易保护现状及对策谈了一些看法。一、现状。我国现状对粮食贸易并非实施有效保护,表现在:--粮食进出口的逆向调节。现行粮食进出口管理体制实行投交制,没有摆脱传统外贸统制政策的框架,外贸企业在经营中极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出现丰产年份增加进口,秋收年份扩大出口的逆向调节现象,破坏了国内粮食生产。-一三雉食出口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自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后.粮食市场出现了定购价、保护价、市场价并存的局面,但出口粮食来源是以定购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的,市场价与定购价格之间的差额…  相似文献   

20.
一、粮改的第一阶段中国粮食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中国农村面临着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农民不得温饱,农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共中央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由农民创造的家庭承包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从1978年到1984年,政府又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的幅度,使种粮农民得到经济实惠,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000亿公斤大关,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与农村改革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85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