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在我国官方话语中,“民族”根式念既被用来指称各族全体,又被用来指称国内各族。一些学者对此表示不满,并提出使用“族群”根式念来指称国内各族,从而引起一场“族群”与“民族”概念之争。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关于民族话语的政治斗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在两个层面使用“民族”概念,并对当前这场概念之争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西南民族研究出现了三场分歧.歧见的实质在于,“体质、语言和历史相结合”方法论对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该选择“造国民”还是“造民族”;否认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为“民族”以免人假借“民族自决”分裂中国,还是承认其差异,给予扶持,促进平等团结来维护主权.这些分歧被急迫、粗糙地处置,使得人们忽略了民族研究方法论转向“语言、历史和主权相结合”的潜在共识.将三场分歧置入主权政治为坐标的宽广时空视野下,不难发现,“造民族”与“造国民”实乃传统国家转向主权国家的同一过程之不同面向,不可能二选一,也非只能二选一,“造民族”并不妨碍“造国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实践也证明,承认中华民族及其组成分子为不同层次的“民族”,注重平等、团结奋斗,方能有效捍卫主权.历史地看,有主体意识和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沿“主权”脉络继续往前走,仍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云晓 《经济师》2007,(2):111-112
当今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深刻的影响。为充分实现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就必须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西方政治学界用来定义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概念。民族国家理论是两种实体的混合物,因此存在着理论缺陷。同时因为其容易造成世界的动荡而具有实践缺陷,而问题的根本在于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的概念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概念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要讨论民族主义,正确民族主义理论边界首当其冲。民族概念的界定包含宗教信仰、地源地貌、政治倾向等多方面内容,并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全面定义民族的概念,是理论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在全球一体化及民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重拾民族主义理论研究,明晰民族主义理论边界,对民族国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崔卫平 《开放时代》2001,(11):75-81
主权国家不仅是一个民族政治上的保证,而且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共同形式的保证。但这并不等于说,主权国家的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形式恰恰踩在同一条线上;实际的情况是——前者是后者的保证。民族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一个文化及其归属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改变了以往纯粹书斋式研究的不足,开创了从“书斋”到“田野”的研究范式转向。以此视角来审视当前的民族器乐教育,书斋式的民族器乐教育呈现的是科学理性的僭越、音乐教学的封闭性、民族器乐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而走向“田野工作”的民族器乐教育则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建构、音乐教学的开放性和民族器乐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统一,这无疑是对“书斋式”民族器乐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卢铿 《商周刊》2012,(8):90-90
在“经营城市”的猎猎大旗之下,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千城一面”现象日渐明显,急功近利的城市运动有可能使民族现代建筑风格的整体改观延后许多年。“权力审美”和“政治美学”正严重地伤害着一个民族当代的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建立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一系列民族问题。然而,科学的政策需及时随新形势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作用、实现其价值。渐变式的政策调整是敏感的民族政策应首选的调整方式,从普遍的区域自治到分类型的自治发展、从一种“特殊”到“尊重”的思想调整、再到一种淡化政治强调文化的转变,是渐变调整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保护民族企业的理论探索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认为“民族企业”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同时也是一种产权概念,它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企业国际竞争福利经济学分析的特殊性是保护民族企业的理论依据。同时,我们提出根据不同的市场类型来构建保护民族企业的政策框架将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将经济全球化的超越作用绝对化、普泛化,鼓吹“民族国家意识过时论”。其实质乃是维持其负面效应.正是经济全球化的某些趋势和特征决定和显示着民族国家的若干经济意识:世界整体化走向和多元化格局同步发展趋势中的经济主体意识;国家经济主权相对弱化而国家利益、特性又在强化这一趋势中的民族经济主导意识;世界经济不平衡现象加剧;全球贫富差距拉大趋势中的民族自强自立意识;全球综合国力部分趋势中的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始终与德国保持密切的关系往来,而这种关系的建构给予袁世凯重大帮助,但在其“帝制自为”时期,袁世凯与德国的关系从蜜月时期向低谷时期转变,从中可以看到袁世凯“联合德国”、“排挤德国”的政治外交轨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进步.民族关系属于我国政治领域的研究范畴,民族经济则属于我国经济领域的研究范畴,二者彼此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经济的良好进步,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相辅相成,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分析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的深刻内涵,以便为更好地发展二者提供有效的实施措施,从而为我国各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保障,促进我国民族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林泉忠 《商周刊》2012,(13):10-10
近日,两位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日本指标性人物纷纷“触礁”。 一位是与中国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另一位则是受到万千中国年轻入膜拜的专栏偶像作家加藤嘉一。二人都因涉及民族情感上的“政治不正确”。而陷入前途无法预测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菅志翔  马戎 《开放时代》2022,(5):206-223+11-12
今天在中国开展民族问题研究,离不开对核心概念“民族”的讨论。“民族”在鸦片战争后进入我国话语体系,由于这一概念与中华文明传统存在深刻的文化差异,一百多年来国人对这一概念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当前,族际互动全面增强,民族人口地理分布格局和社会分层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如果不把“民族”这个核心概念的定义阐释清楚,而继续保留含混与多重含义的解读,我们的民族理论、制度、政策将始终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力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厘清“民族”这一概念的引入和演变脉络,促成不同解读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从而真正在学理上推进我国的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杨莉 《经济问题探索》2006,1(9):138-142
本文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出发,分析导致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差异表现出相对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论证了在经济生活中民族差异的存在对制度安排针对性的诉求,必然突破发展政策“一刀切”的局限,指出民族政策支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香花 《经济师》2005,(8):48-49
民族传统节日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我国许多的地区正在开发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少数民族节日,轻视汉族节日;注重节日的表演形式,缺少文化内涵;重视“西方节日”,轻视“传统节日”等。在此基础上应该对民族传统节日旅游的开发采取相应对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节日旅游资源,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提高旅游品味;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给传统节日提供适当的假期;加强民族节日的宣传策划;开发与民族传统节日相配套的商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静  顾江 《经济管理》2007,(21):62-6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现象不断加剧,新一轮世界文化产业的“瓜分浪潮”已经开始,而文化产业的竞争关乎文化融合和民族精神。“酒香也怕巷子深”,尽快占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捍卫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已刻不容缓。如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面向国际,走向世界,使我国民族文化产业既保持中国民族特色,又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汪海ABW新论     
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要强盛,基础产业要发展,需要弘扬民族精神,需要发展民族经济,更需要一大批民族企业家,而汪海的ABW理论正是中国“实体经济”成功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蒂利的抗争政治理论,在历史社会学和社会运动研究界影响颇大。蒂利认为,国际战争的压力导致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所要求的直接统治方式与资源汲取能力,改变了原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激起了各社会阶层广泛的"抗争",这种抗争反过来又塑造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并对政治民主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