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以来,我国企业的改革经过了由放权让利到转换经营机制两大阶段,微观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但国有企业在制度上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践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能否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经营机制能否真正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真正建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以企业制度改革为途径,这是人们在改革实践逐步发现、承认的一个道理。 实践已经表明,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改变国有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现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搞好大中型企业固然要以必要的放权让利来启动,但进一步深化改革还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将企业全方位推进市场,放开经营。这一改革是综合改革,它将带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带动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带动政府职能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向我们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进展。我国改革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地步了。这种制度创新的本质,就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代替传统的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的改革十五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1)放权让利;(2)利改税;(3)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改革增加了企业活力,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决策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化工行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纲要(试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公司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进入了依法规范、制度创新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贯彻《决定})和《公...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国有煤炭企业是改制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国有煤炭企业高危性、特殊性、历史性原因所形成的。改革在经历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等改革后,到今天的“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有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业已走出计划经济的窠臼,惟有煤炭企业积怨深厚,步履艰难,难以完全冲出计划经济的樊篱。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的改革,在各项改革中乃至整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具有战略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通过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同市场内在联系在一起,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的微观基础。 一、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 我国企业改革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但始终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十几年来的企业改革基本上是在“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思路的探索中前进的。 (一)放权让利的基本改革思路 从1978年至1987年按着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从实践上看,初步理顺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了企业活力,为推动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单纯放权让利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改革的力度加大,不少煤炭企业致力于经营机制的转换,能够自觉主动地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企业,不适当地强调放权让利,存在忽视内部管理的倾向,这已成为当前安全事故发生频繁,产品质量问题多,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山东如意毛纺织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陈素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深化企业改革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那就是改变放权让利式的小改小革,而在明晰企业产权、界定企业责任和权益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以利润包干为主的经济责任制,两步利改税、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及股份制、利税分流、转换经营机制等阶段,在放权让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把国有企业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中、从诸多行政干预中解放出来,使其逐步成为经营和市场的主体,由此对国企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在没有制衡监督体制及由此形成的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放权、搞活的负面效应逐渐暴露,且大有愈来愈盛的势头:国家对企业失控,企业与国家、经营者与所有者、职工与企业领导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精辟论断,为我们煤炭企业的改制指明了发展方向。应该承认,近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等阶段,左冲右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活力和效益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动产权制度这个最核心的  相似文献   

11.
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十多年致力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是放权让利,还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承包制,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有所扩大,但给予企业的“四自”始终没有真正落实,企业不能成为具有独立商品生产者资格的市场主体。而企业股份制改造后,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以我们广东美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980年从一家仅有120人,年产值30万元,固定资产90万元,生产普通机床,濒临破产的小  相似文献   

12.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现状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开始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具有一定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阶段为探索转  相似文献   

13.
<正>一、历史沿革: 在1 978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经济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对行政控制和中央计划的过分依赖。企业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公司治理问题。从1979年至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实施了放权让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方案。放权让利改革的特征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这种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政企分开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职责分开的简称。企业改革十多年来,无论是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还是采取多种经营形式,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都是围绕着政企分开这个中心环节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政企分开。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当前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把政企分开放在关键的第一位。本文就如何抓住这个“第一关键”,围绕这个“中心环节”进行配套改革,把企业改革引向深入,谈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企业在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并且不适当地强调放权让利,忽视面向市场、苦练内功,出现管理“滑坡”.极大地挫伤了职工开展质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QC小组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是造成QC小组活动令人堪忧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盛重乐 《冶金财会》2004,23(7):19-20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由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微观基础,为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组织形态的高级形式,也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结合马钢实际,谈谈国有企业集团化及面临的主要财务管理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有自主的经营权。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从扩权让利、利润承包到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从税利分流到《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思想贯彻始终。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另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掌握了企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利改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经营者在国企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改革不配套,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影响经营者责任心的增强和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者,处于中心地位,对企业的存亡兴衰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加快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应该而且必须对经营者实行富有吸引力的公开透明的激励机制,同时为了防止内…  相似文献   

19.
转变观念 加快电力工业改革的步伐河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吉辅一、关于转换经营机制问题,关键在政府放权,搞活发、供电单位。这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我到法国考察过,法国电力部门对基层企业的管理只管成果、目标、过程。这在河北省电力公司已实行了两年。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一些企业在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并且不适当地强调放权让利,忽视面向市场、苦练内功,出现管理“滑坡”,极大地挫伤了职工开展质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QC小组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是造成QC小组活动处于令人堪忧的思想根源。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