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海潮 《中国市场》2012,(22):83-86
本文利用1979—2011年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GM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GRGDP)、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CPI)等时序数据,基于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系统考察了三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动态冲击效应。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但非超中性,这表明货币供给对真实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但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短期来看,货币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短期冲击导致衰退,可以考虑使用货币供应量工具来促进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2.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争论点之一。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导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政策应注意最终目标的控制;货币非中性论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注重中间目标的控制。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3.
论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非中性论和与之紧密相联的货币供给外生论从理论层面彻底摧毁了作为“整个经典学派理论之骨干”的萨伊定理,构成凯恩斯革命的两大理论基石。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经济运行常态,因此,深入研究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对于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体系支撑。本文试图系统梳理货币性质理论的历史演进,探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货币非中性思想”,并解析其在凯恩斯革命中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2016,(7)
本文利用1990-2010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系统考察了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动态冲击效应。从长期来看,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对真实经济增长有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货币发行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着重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以分析长期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量的增长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Fisher—Seater的货币长期中性检验表明,虽然短期内名义货币量的增长率的确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影响,但是在长期内货币中性的假定依然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维持物价稳定,为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春季 《商业研究》2011,(10):118-12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降低利率、增加流通中货币成了各国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共同做法,货币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持续多久,会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我国1978-2009年的流通中货币、利率、物价指数对GD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不是实际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是中性的;GDP的实际增长率是实际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名义利率和GDP没有因果关系;GDP和物价指数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张兴旺 《市场论坛》2009,(7):76-77,73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如何把握货币供给以促进经济的稳健、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周丰滨  成磊 《北方经贸》2001,(3):121-122
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其现点是,物价变动和经济活动最根本地是由于货币供应变动而引起的,经济和物价水平的最好稳定办法就是按照不变的适度把货币放到经济体系中。并主张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和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虚拟货币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网络交易媒介流行在网络中.虚拟货币的定位影响到中央银行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网络企业的命运、消费个人的习惯.当前虚拟货币的定位不清的问题产生了诸如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无法确定、虚拟资产管理呈现混乱、虚拟金融市场不规范等引致问题.本文从我国当前虚拟货币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虚拟货币的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在原有的商品论和货币论的基础上,从虚拟货币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虚拟货币代币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谢雪莲 《商场现代化》2016,(13):132-133
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长期来看货币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货币市场失衡的体现,一国经济增长不会恶化国际收支、人民币贬值不能有效改善国际收支逆差。选取1994年-2010年季度数据,以货币需求函数为媒介,分析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何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引致国际收支顺差。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基本理论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国内信贷如何影响国际收支做了实证检验,得出外汇储备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国内信贷负相关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收入水平、汇率等因素,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引致国际收支顺差,并且人民币升值不能缓解我国顺差压力。  相似文献   

12.
一、几个货币政策理论问题的新解说 1.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再争论吗? 可以说,有关货币政策的一切理论架构,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从西方货币理论中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的。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在改革初期,由于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规模有限,低工资低就业又是中国经济的一贯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便被很自然地确定为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其后不久,理论上关于纸币流通条件下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显性化,使许多的经济学者坚称稳定货币才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由于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稳定目标是矛盾的,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左右摇摆,而且特别容易屈从于政府的意志,牺牲物价稳定而追求经济增长。两种目标方案的争论,几乎已有十年,至今无法取得一致。而且,在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它们总是抨击旧的宏观政策的有力武器。笔者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应是讨论这两种观点的谁是谁非,而应对这种无休止的理论争端本身进行研究。十年来的目标之争,实际上陷入了一种理论误区,因为持对立观点的双方都没有把理论本身摆  相似文献   

13.
传统货币数量论与货币流通规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揭示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之间的关系。传统货币数量论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共性表现在它们都认为货币流通量的变动不影响商品的数量与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实际收入是否一定就是充分就业收入?是货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水平还是商品价格水平决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有无储藏职能?  相似文献   

14.
货币供给量增长问题,事关金融物价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我国金融、经济理论界在近几年中已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本文试另辟蹊径,推出货币供给量增长理论的新假说,使之有助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适度增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外汇占款和货币供给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外汇占款对广义货币和储备货币均有很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占款主要通过基础货币来影响总体货币的供给;汇率制度的改革放大了外汇占款对储备货币的正向影响,近年以来,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国内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建议积极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加大对境外资金流入的监管力度,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以避免因为外汇占款增长过快而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6.
吴清 《财贸研究》1990,1(5):39-42
<正> 一、西方货币数量理论一般货币数量是一笼括的概念。如果从经济运行的现实过程来看,在每一个时点、每一个环节上它表现为货币存量,在一个时期、一个系统中则表现为货币流量;如果从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角度上来看,货币数量又可以分为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1、货币和价格、收入之间关系的观点种种对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看法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歧  相似文献   

17.
关于通货膨胀预期、货币增长与CPI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详细的研究,而对构成CPI个微观层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运用2004-2012年货币增长与构成CPI各成分月度增长数据,建立VAR模型对通膨预期、货币增长与构成CPI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预期、货币增长对不同成分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货币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8.
李嘉明  周旋 《商业时代》2011,(19):47-49
本文对现金交易方程进行了改进,并放松部分前提假设,在传统货币数量论框架内,以我国1994至2009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运用VAR和ECM模型并辅以脉冲响应等技术手段,对我国一般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实际产出均衡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动态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轨时期,货币供给的通货膨胀滞后效应比较明显,超额货币供给是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产出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影响有限。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长期存在着的超额货币供给,使其在满足实际产出增长所需资本投入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从而相应地弱化了实际产出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管理此轮通货膨胀,应把控制或回笼货币作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一国政府需要对其货币需求量进行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需求量的研究涉猎很广,既涵盖国民收入确定、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范畴,也包括货币供求平衡理论。不过无论对一国货币供求平衡做出何种分析,都不应脱离对其货币需求量的定量分析,否则任何理论都难免一纸空谈。本文拟沿着当今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需求决定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等变量的思路,对我国1980-2010年的货币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对我国2011年的货币需求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龚宁 《中国物价》2014,(8):11-13
本文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通过对两岸四地十五年经济增长数据的分析,发现两岸四地在经济增长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还建立了一个博弈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是:在两个经济增长差异较大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货币区。本文认为,基于两岸四地在经济增长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还不具备建立稳定货币区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