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晓宗 《全国商情》2008,(2):101-103
川东地区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此,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重点,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民生活早日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白银市农村经济概况、新农村建设现实基础、金融支持农村及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并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但是这一切还需要制度作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需要制度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5.
冯学荣 《西部金融》2006,(11):64-65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十五"时期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促进我国农业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殊优势。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使制度正确",节约农村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设计社会激励结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治理机制,激励新农村建设中各经济主体调整发展机制和战略,从激励、能力、组织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税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政策缺陷,农民负担依然严重.建议在统一城乡税收税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支持农业的税收体系;进一步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实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政策;制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积极引导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农村资金"回流"的财税金融机制,实施对农村信贷扶持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息化对贵州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贵州农村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能力、信息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以实现贵州农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贵州经济落后但生态良好,新农村建设给贵州的脱贫致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指明了发展方向.贵州需要从观念、基础设施、特色农业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用完善的长效机制作保障,开创一条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支农的四项主要支出,即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科技投入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效果也显而易见,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影响较小。应保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提高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使用效率,并仍需加大农村救济费支出。  相似文献   

12.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初,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财政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运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综合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平等的农业支持政策,给予不同所有制农业经济组织以公平待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西部地区由于基础经济薄弱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西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同时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以此推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方式从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分散化、个体化、封闭性、低层次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集中化、社会化、市场化、重视享受与发展的现代消费方式转变;其中,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阶段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社会分层属性、区域位置、消费制度、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及其演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消费方式的变迁可以直接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消费方式的变迁综合地取决于农民自身因素、农村客观环境因素和农民收入;同时推动消费方式变迁和农民收入增加,可以用较小的社会变革实现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因此,新农村建设应"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三者并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然涉及到耕地占用问题.基于西部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本文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冲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土地整理、改革现有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地利用率、发展非农产业、科学规划和严格用地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道路设施及其服务体系是农村居民必需的功能性基础公共产品。中国自实施新农村政策以来,农村道路建设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协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Heckman-Probit两阶段模型,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关于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道路的维护状况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关键因素,村庄类型、村庄距县城的距离、是否是村干部、政策支持、农户参与满意度、村内道路类型、能否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变化情况、比较优势及农户交通状况满意度对部分收入组农户评价农村道路供给效果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因此,各级政府对农村道路的投资不仅要关注道路设施建设,更要关注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本文研究了财政支农、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支农政策的实践效果,指出了三种方式的利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每种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模式的指标权重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的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加准确和客观地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逻辑体系看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结合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也就是说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以逐步优化城乡人口布局 ,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系列整改政策的提出给我省农业带来了生机,农民种粮的热情高涨,但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我省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对此,应深入探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20.
祥合屯和拉洞屯是两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祥合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确立工作思路,抓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明屯。拉洞屯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是:坚持共同致富;坚持旧屯改造与大环境建设并举发展;坚持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祥合屯和拉洞屯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和带头人;模范户的示范效应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法宝;农民素质的培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